描述
校园动态

语言表达技巧

浏览: 时间:2015-01-12 分类:学生风采

一.播音员需要什么样的声音   
       播音员是广播电视这新闻性工作的一个环节。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广播内容通过播音员的声音到达听众耳中,要使听众听来真实可信,播音员的用声必须朴实、自然。在生活中,说起话来装腔作势、拿腔拿调或嗲声嗲气都是令人厌恶的,播音员绝不能采用这种声音。如果用矫揉造作的声音播音,就会造成与听众心理上的距离,使听众把旋纽拨开。朴实才能使人产生亲切感,愿意听你播下去。
       播音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是有稿播音,也有一部分工作带有即兴创作的性质。广播内容的广泛、形式的多样、语言的精炼使播音创作天地广阔,对发声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满足传情达意的需要,播音员的声音必须富有火力,色彩丰富,变化自如。播音绝不是见字出声的机械动作,更不是声音的炫耀,播音的大忌是发出无意之声、无情之声、僵滞不变之声。
       由于发声条件不同,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我们只能在自己发声条件的基础上发挥所长、克服所追求某种自以为美的声音,特别不能模仿广播电视中某个自己崇拜的播音员或演员的声音。刻意模仿某个人的声音,常常是发声方法不良的根源,它不仅束缚了播音创造力的发挥,严重的甚至能导致发声障碍或喉部病变。
       播音发声的美,是有助于传情达意的美,决不能离开传情达意的要求去追求某种固定的“美声”。
       对播音员的声音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句话: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
       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准确规范,清晰流畅:播音员是群众的语音教师,语音必须准确规范(汉语语音课中有详细论述)。播音吐字的清晰度要求高,但不能有“磊块”,不能“蹦字”,字音要流畅过度,听来如潺潺溪水,迂回向前,生动活泼。
       圆润集中,朴实明朗:这是对声音基本色彩要求,发音与吐字两方面都包括在内。声音要润泽,不干涩;吐字要“玉润珠圆”,颗粒饱满;声音不散,字音不扁;这就是“圆润集中”的含义。我们整个广播电视节目都是为了激励人们的精神,丰富人们的知识,愉悦人们的身心,因而,播音员的声音不仅要朴实,而且要明朗,使人产生快感。圆润而明朗,像清泉,汩汩地流入人们的心田。
       刚柔并济,虚实结合:发音吐字要有韧性、有弹性,能刚能柔,有虚有实。由于性别和性格的不同,一般说,男声偏刚健,女声偏柔美。如果颠倒了,就使人感到不舒服,这是男女声比较而言。但是,无论男声或女声,都不能一味地刚或一味地柔,都要求在本身基础上的能刚能柔,刚柔并济。要知道,“过刚则直,过柔则靡”,一味地刚听来呆板生硬,一味地柔听起来萎靡不振,都是我们所不取的。声音还要虚实结合,有人追求声音“亮”,过多地用实声,听来“拙”,不能很好表达细腻的情感;有人追求“柔美”“有感情”,过多地用气声,听来“假”。用声要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并济,虚实结合;随着意与情的要求而灵活运用。
       虚实与刚柔是两对不同质的矛盾,但它们之间也有着联系。一般地说,实声偏刚,虚声柔美,其实也不尽然;孩子的金铃般的声音是实声,但不刚;一声慨叹用虚声,也不柔。在实际运用中,刚柔虚实的变化是丰富的,多种多样的。
色彩丰富,变化自如:声音色彩是播音员随节目内容的发展而运动变化着的感情的外衣。人的感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声音色彩也是在对比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声音色彩有如画家的调色板,越丰富细致就越能传情,越有表现力。感情色彩的变化是无穷的,声音色彩的变化也是无穷的。发音吐字基本方法的掌握,是为了利于声音的变化,而不是为了追求固定不变的音色。
二、播音主持专业语言表达的要求是什么?
       在实践中,尽管播音员与主持人进行有声语言创作的状态不尽相同,但是对两者的语言功力和语言表现的要求却是一致的:
       (1)清楚顺畅
       众所周知,广播节目的内容主要是通过音响进行传播的,而其中大部分又是靠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传达的,所以播音主持的语言从声音、内容两方面都必须要让人听清楚。而不同的汉语表达方式会导致语意的多样性,容易造成歧义,加之声音传播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即“一过性”,语言链条上的某些内容稍有模糊和疏忽就会使听众心存疑惑,影响他们的收听心理,衰减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表达首先要做到意思清晰、明了、流畅,尽可能减少听众接受上的障碍。
       (2)一语中的
       广播电视传播是线性传播,是时间线路上的一维空间,因此,节目要做到在规定时长内传播尽可能大的有效信息量来吸引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信息量就是收视率,时间节奏的把握就是收视率。言简意丰不失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很好方式,而言简意丰的核心就是一语中的。一语中的体现了表达者思维的速度和深度,给受众的印象是清晰、透彻、简练、深刻,不但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欲求,还可以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树立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充分展示其个人魅力。
       (3)鲜活生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的大脑中所酝酿和包容的一切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应该是声色兼备和情理兼融的。只有鲜活生动的有声语言才能将存在于人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同人们可以感觉到的色、香、味、形勾联对应起来,使听众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腾飞起来,感受和体验神通四海的快感。
       (4)深入浅出
       作为通俗文化传播,广播电视的受众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文化层次无疑是多样化的,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同时并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下里巴人”还占大多数,所以,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必须在最大限度内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但是,这并不是说广播电视节目只能屈就浅显和简单,规避深刻和复杂。广播电视节目同样要涉及深刻的社会问题,分析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探讨深奥的人生哲理,渲染雅致高尚的审美情境,只是要采取寓深刻于浅白、借简明化繁复的方式,方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5)富于动感
       播音主持有声语言音量、音强、音高的变化是有依据的,就是依据稿件的要求。在情感的驱使下,说话时的语气和节奏会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语言就产生了节律的跳动,具有了某种动感。与说话内容和意图相吻贴的动感极富吸引力,容易引发听众的兴趣。播音员、主持人富于动感的有声语言必须适应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要求并且自觉锤炼以掌握体现语言动感、张力和丰富性的方法和技巧。
三、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训练
       任何艺术,都有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内容总要有一定的表现形式赖以传达,这“一定的表现形式”中,就有技巧存在。技巧的高下,将反作用于内容,使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张颂在《朗读学》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其一是学习阶段,可以叫做“刻意雕琢”阶段;其二是熟练阶段,可以叫做“回归自然”阶段。不经“刻意雕琢”就不能“回归自然”,因为不敢雕琢,就永远不能掌握技巧,也只好停留在自然形态、长期“自然”下去。这不但概括了掌握技巧的过程,也指出了两个阶段在创造意义上的区别,不经过学习,便不能进入创造;技巧掌握的理想境界应是“返朴归真”、“大巧若拙”,乃斧齐上,人偏不不觉;刻意雕琢,不留痕迹。表达如行云流水,变幻起伏、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运用自如,使文章内容锦上添花。
语言表达内部技巧训练 
       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是从备稿到播音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三种重要方法,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内部技巧”。
 当稿件中有形象性内容时,我们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再现”,使播音中富于鲜明的形象性,当稿件中有逻辑性内容时,我们要在逻辑感受的基础上,运用“内在语”,使播音中富于严谨的逻辑性,“对象感”则帮助我们把稿件更积极、更生动、更清晰、更完美地表达出来,传播到广大听众(观众)的耳朵里,心目中。
       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在“播讲目的”的统帅下,使稿件的语言已经变成了播音员自己要说的话,在这种运动状态下,播音创作才有灵魂,播音语言才有活力。
展开情景再现练习 
       情景再现,是播音员在进行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手段,是具有播音特点的重要术语。那么,什么是情景再现呢?就是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情景再现的展开必须注意三个问题,以保证情景再现的方向性、丰富性和实用性。
       1.一定要以宣传目的为中心,必须受宣传目的的引导和制约,不要搞情景再现的展览。
       2.以稿件为依据,使文字语言得到升华,用播音员的生活经验对文字语言加以丰富和补充。
       3.以情为主,情景交融。
句子、段子练习
       1.宽阔的天安门广场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显得分外雄伟庄严。
       2.啊!祖国明媚的春天,滋润着我的心田。春光洒遍了人间,春色布满了河山。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4.正在这时,大雨点噼里啪啦地打下来。        
       5.人们在倾听、倾听、倾听着震撼世界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6.霎时间,海上涌起滔天巨浪,无数海燕,冲天起舞。
       7.天热得发了狂,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院子里一点儿风也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来;柳树也像得了病,叶子在枝上打着卷儿;马路上干巴巴地发着白光,烫着人的脚;真是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闷得人喘不过气来。
四、播音朗读技巧
       一、停顿的技巧停顿是指播音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播音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播音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播音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二、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一)一致关系:书面语中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播音的停顿必须服从标点符号,多数情况下,书面语中有点号的地方同朗读时的需要有停顿的地方是一致的。一般地说,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它的停顿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只相当于逗号。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了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段中凡是有标点的地方,播音时都必须停顿,而且要根据不同的点号,实行长短不同的停顿。
       (二)不一致关系:有时,书面语的标点同朗读中的停顿也常常有并一致的地方。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如:被你从你的公馆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讨钱的老太婆//现在怎么样了?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播读这句话时,必须在“老太婆”后作一停顿,才能将语意比较明晰地传达给听众。如果一口气念下去,中间不作停顿,则必然混沌一片,模糊不清。再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句中有标点,却不停顿。试看下面一段话:桌子放在堂屋中央,系长桌帏,她还记得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地忙说。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鲁迅《祝福》)在句中划线的地方可以不停顿,一气读出,这样处理,可以突出四婶的紧张心理——“千万不要碰”!反映出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鞭挞。
三、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一)顺应语法的停顿。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
       (二)显示层次的停顿。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 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鲁迅《祝福》) 2.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三)体现呼应的停顿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如: 1.在建设工作中,犯一些错误,有一些缺点,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 (吴晗《论谦虚》) 2.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 (郑振铎《海燕》)
       (四)指向强调的停顿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朗读最后一句时,如果在“爆发”和“灭亡”的前面作一停顿,就可以使听众充分感受到这里发出了“不爆发即灭亡”的呼告及对读者投入斗争的召唤。再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五)表达音节的停顿,播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二二三式)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4.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六)区别语意的停顿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七)避免误读的停顿朗读中,停顿还有一种区别意义的作用。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鲁迅《祝福》)
五、什么是节奏?播音主持中如何运用节奏技巧?
       在播音主持中,节奏是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所形成的声音的回环往复。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语流中,一个音节,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分句独立存在时是难以形成节奏的,因为没有可比的参照系统。只有当音节,词、短语、分句遵循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时才形成某种节奏。节奏的表现形式是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节奏的形成与稿件的思想感情的运动和播音主持人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换句话说,节奏由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决定,反过来又影响思想感情运动的趋势和心理变化。
        (1)节奏的基本类型
       为了交流,可以把节奏总结归纳成六个基本类型,即: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这六种类型形成了稿件节奏的立体化形态。所以,一篇稿件不可能是以单一的一种节奏,而是以一个节奏类型为主,几种节奏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稿件的表达才不会陷入单调、刻板、平白。语气和节奏的核心是运动,运动就是变化,就是在对比中体现不同。
       (2)体现节奏的基本方法
       怎样体现运动的节奏呢?主要有下面六种基本方法:
       第一,欲慢先快,欲快先慢。快慢的变化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语气的需要。“快”并不是像放连珠炮似的,一口气说上一大段,让人听上去气喘吁吁、心急火燎,这叫做“促”。导致“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语言习惯的问题,平时说话的语速很快,也可能是稿件内容上所表现的语气很紧急,播读者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对节奏变化缺乏敏感,而造成“一促到底”。“慢”也不是慢条斯理,拉长每一个音节。此两种情形都是思想感情错误的运动,停连、重音运用不当的结果。在快慢问题上要掌握“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原则,在舒缓的节奏中善于处理紧、疾,在紧张的节奏中善于用畅、缓调节。
       第二,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的界限不是截然分开的,要避免僵硬的直线型。而且抑和扬不是绝对的,分别都有各自的不同层次。什么层次的抑和什么层次的扬相转换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
       第三,欲重先轻,欲轻先重。轻重主要用来处理语句重音,声音形式表现为轻、重、虚、实。虚实是轻重的不同程度,用“虚”表示轻时,并不是用全虚的声音,一般用半虚即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使语言轻灵、透彻,充满灵性。
       第四,欲高先低,欲低先高。语调的高低和音高的高低本身代表着某种特殊的语气,高通常给人高亢、鲜明、亮丽、尖锐、激烈的感觉,低常常令人感到沉稳、压抑、扎实、厚重、悲愤等氛围。高和低在语气和节奏上给人的印象通常是相对的,若能交错使用并使用得当,能在语流中呈现起伏感和明暗感,调节语言的曲线和色彩。
       第五,欲停先连,欲连先停。停连不仅区分语意、显示重音,而且体现语气。要区别运用少连多停和少停多连的方法。该一气呵成、一泻千里时,前后就要找准停的位置和时机。该停顿、中断暗示思想感情和意图的内涵时,前后就要注意运用连接推动语流的进展。在语流中,停和连的转换必须把握好时机和火候。
       第六,凸现对比,控纵自如。前述五种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加强对比。在语流中,把抑扬、快慢、轻重、高低、停连等对比鲜明的声音形式用交替和转换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人留下听觉上的清晰印象,感受到语流的波澜起伏、色彩变换、急缓相间的变化。
六、什么是语气?播音主持中如何运用语气技巧?
       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就是语句在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声音形式。有声语言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复杂鲜活的语气上。
       语气的表达主要从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体现,前者是语气的灵魂,后者是语气的形象。在灵魂的支配下,形象发生姿态万千的变化。语气的感情色彩是指语句中包含的态度倾向和感情情绪。态度和倾向是建立在判断和分析基础上的赞成、反对、歌颂、抨击、赞扬、批判等等;感情的分量就是程度、分寸、火候。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的综合形成稿件的基调。在稿件的基调和目的的统领之下,不同语句自身的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体现其特殊性,而具有特殊性的语气按照一定的联系融合、贯穿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最终体现基调,实现目的。
       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的确定,从宏观和共性的方面讲,要符合四个原则:第一,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和积极的精神理念;第三,符合真、善、美的标准;第四,符合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从具体和个体的角度来讲,要综合把握和融合以下要素:(一)精心、细致、周到的理解和感受稿件的思想感情、内涵和意图;(二)把稿件和节目的特点、风格统一起来,协调把握。把稿件的特点尽量贴合到节目的要求上来;(三)将播音员、主持人的真实情感、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特点融入到稿件和节目中,在三者的联系点、沟通点和融合点上做足文章,唯此,播音主持作品才有自己的特色、个性。
       对语气的感情色彩、分量的分析和把握不是仅仅停留在备稿的阶段,也不是在感受的积累和酝酿阶段,而是蓄势待发,要通过声音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怎样体现感情色彩和分量是确定了色彩、分量之后更重要的工作,这就势必要谈到语气的声音形式问题。语气的声音形式必须在语流中来讨论。这就涉及语势的概念。简言之,语势就是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势或走向。语势包括三个要素:气息、声音和口腔状态。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它来自思想感情的运动。思想感情的运动导致气息的运动,气息的运动使声音形式发生变化。声音是音色、音高、音强和音长的综合。此四者通常是协同发生改变,它们的变化也会导致声音形式的变化。口腔状态指在思想感情的要求下,因吐字归音而导致的口腔的松紧、开闭等变化状态。此三个要素中的一个发生改变,声音形式都会起变化,而往往是在三者配合下共同作用于语气的声音形式。一般地,语势可总结成五种形态: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峰、谷、上、下、半的形成主要看语句的目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这些因素成为气息、口腔状态变化的依据。当然,语句中词语的客观音色所引发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的控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昂扬”这个词的音色明亮、高亢,如果正好体现语句目的,就会作为重音存在,在语势形势上一定体现为波峰而不是波谷。
七、什么是重音?播音主持中如何运用重音技巧?
       简单地说,稿件中那些体现具体目的和表达具体思想感情的词或短语用声音来强调的音就是重音。 
       (1)重音类型
       一般地,可以按照重音在语句中的位置把重音归结成十种类型:
       ①并列性重音:在段落、语句有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并列关系在语句中通常用并列连词或者顿号体现,在段落中通常以地位平等的一系列单句呈现。并列的词或者短语不一定都以同一种方式处理。并列性停连和并列性重音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存在,不可割裂开来。比如,“因为客票中心的售票系统主机硬盘出现故障,前天下午6点到晚上10点,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售票中断四个小时。”
       ②对比性重音:在对照式结构明显的句子中,通过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事物的比较、对照使事物的特征表现得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这时需要对比性重音。在对照式的句子中,并不是相比较、对照的双方都是重音,有时只是把需要突出的内容定为重音。还有一种“隐含性对比”,字面上只有对比的一方,但对比关系明显,那么,字面上有的一方也要强调,表达方式一定要恰当。例如,“虽然品牌空调与普通空调的外表相同,但是制冷制热能力要远远超过普通空调,它爆发力强,启动快,达到同样设定的温度,要比普通空调节省一半的时间。”在这句话中有明显的隐性对比。对比关系表现在品牌空调和普通空调制冷制热速度的比较上。
       ③呼应性重音:揭示上下文呼应关系,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有一呼一应和一呼多应,又分为问答式呼应(重音在呼和应的主要词语上)和分合式呼应(重音在领起词和并列词上,并列词的重音往往同等重要)。比如,如果说科研工作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那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是说明真理、传播真理。“科研”、“教学”是领起句的重音,“探索”、“发现”、“说明”、“传播”是分句的重音。分别是一呼两应。
       ④递进性重音:揭示语言链条的承继性,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揭示更深一层的含义。一般在递进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反问句等句子中运用,常见的关联词有“不但……而且(还)……”、“只有……就……”、“……也……”、“……又……呢?”等。比如,“现在还在进行的波黑战争不仅给波黑共和国带来严重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给前南斯拉夫各国及周围国家造成大量损失。”注意联珠句式中的递进性重音。比如,“我们要造成民主风气,要改变文艺界的作风,首先要改变干部作风;改变干部作风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首先从我们几个人改起。”又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⑤转折性重音:与递进性重音的发展方向是相反的,经常出现在转折复句中。关联词有“虽然……但是”、“却”等。表现形式分为“轻转”和“重转”。所谓轻转就是下一层的意思只是递进关系的反衬,转折的程度并不是很大。比如,“虽然英吉利海峡的水温较低,只有平均摄氏16度,但张健的身体状况和竞技状态保持得不错。”所谓重转是转折关系的两个方面有很大的冲突,程度比较大。比如,“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把‘外来民工,请爱惜自己的生命,别横穿马路’的横幅撤掉了,但留给人们的思索似乎不该就此‘撤消’。”
       ⑥肯定性重音:注意这里的“肯定”是作出明确判断的意思。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肯定“是什么”;一是肯定“是”还是“不是”。肯定性重音通常和对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转折性重音紧密相连。比如,“假话误国,实干兴邦,这道理是谁都懂的,我们河南过去更是吃够了搞浮夸的苦头。可是,弄虚作假之风又总是屡禁不绝,以致成为一种官场顽症。”
       ⑦强调性重音:为突出某种感情,但因感情色彩的浓淡不同,重音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其中包括重复性重音,有时重复的词语因表达的需要定为重音。有些副词、时间数量词、物资数量词,只要符合播讲目的,符合稿件重点,符合形象需要,符合论点需要,就要敢于强调。比如,“专业户就是专业户。”“昨天,这名惯偷不得不在扒手日记上再记下可耻的一页。”稿件中数字出现得较多时,要仔细揣摩哪些数字是需要强调的,哪些是不需要强调的。需要强调的数字的内涵是什么,是“提高了”、“减少了”还是“扩大了”,出现数字时,一般都会伴随着比较。把比较的结果也要重点强调。数字重音的处理方式不是把数字“咬”得非常清楚,在短时间内听众对过于复杂的数字是没有明确概念的,所以在不影响语意的情况下只要强调数字的轮廓即可,比如是“八十几”还是“零点几”。如,“昨天,沪深两市再度暴跌,又一次重现‘黑色星期一’的凋零景象。沪市一举跌穿1900点心理关口,深市也跌破4000点大关,跌幅分别达到3.91%和4.38%,沪市B股几乎全线跌停。在两市1200多只股票中,仅有46家没有下跌,而跌幅在5%以上的个股比比皆是。”
       ⑧比喻性重音: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使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比如,“蓝天,蓝得有点发黑,  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地点缀在天上。”但有时比喻性词语不是语句的重点,不能视为重音。
       ⑨拟声性重音:拟声性重音一般是象声词,但不是所有的象声词都是重音,要看它是否体现语句目的。表达时不必惟妙惟肖,重在传神。例如,“小偷将夹克像变魔术似地偷走,那女士伸头望了一下,不禁“阿”的一声叫了起来。”这个重音把游客惊异的反应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⑩反义性重音:有“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要看表达的态度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不要播反。强调反义性重音时要借助语气的配合,不能一带而过,也不能在字面上过分着力。比如,“一个人如果弯起来的话,的确十分耀眼。想当明星而四处碰壁者,不妨一学。虽然没人在床头挂自己的尊容,虽然不被抢着握手,请去电视上做如泣如诉的广告,明星效应还是有一点。”(陈村《弯人自述》)
       (2)表达重音的方法
       确定重音之后的工作就是如何表达重音。重音的表达方式切忌单一,它与停连、语气节奏等技巧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和语气的关系密切。重音与外部技巧的融合运用是建立在内部技巧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的。表达重音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使重音的词或短语从语句中“冒出来”。一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表达重音:
       第一,高低强弱法。
       欲高先低,欲强先弱,低后渐高,弱中渐强。高低指的是音高的高低,强弱指的是音强的强弱。值得注意的是,用重音强调重音时音量不一定很大,主要体现在音强上。无论高低音还是强弱音的运用都要让感情流露自然。
       第二,快慢停连法。
       快带次重音和非重音,放慢或延长音节来强调重音,在强调重音时还可在重音前后运用停顿和连接的技巧。
       第三,虚实转换法。
       虚实指的是用声的状态和声音的弹性使用。虚中转实,实中转虚。尤其是实中转虚的方法较为常用。
       (3)确定重音和巧妙运用重音的表达方式的一些基本原则:
       其一,重音贵精不贵多。确定重音应有立得住脚的道理,否则就放过它;
       其二,处理好重音和非重音的关系,重音和次重音的关系,重音和重音的关系,非重音之间的关系。总之,要用重音的提领把次重音、非重音和谐组织起来;
       其三,重音的表达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最后,把握重音首先要综观全篇,从全文的宏观角度体会作品意图和主要内容,然后落实到具体的语句当中。
八、播音主持中怎样去把握稿件的内在语?
一、什么是内在语
       在播音主持专业中,把语言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称为“内在语”。生活中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演专业中的“潜台词”实际上都是内在语。播音员、主持人归根到底是同人打交道的职业,虽然中间借助了一个媒体、一个节目、一份稿件,但媒体、节目、稿件都是人的想法、思想的工具和结果,本质是操纵于人的意识之下的。透过文字表面聆听思想的声音是最重要的。
       在播音主持中,内在语是有层次的。在篇章结构中,全篇的内在语是讲播的目的,就是这篇稿件要告诉受众什么思想和情感。播讲目的是靠语气来体现的。一篇稿件的布局总是有主有次,在主要部分中有重点和非重点。播讲的目的一般藏在主要部分和重点内容的背后深处。所以,在备稿时首先要找出主要部分和重点层次,这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要脉,透过要脉追寻其精髓和灵魂。从语句的角度看,内在语就是具体态度。态度无非包括判断和评价,有是与非的区别,在是与非中还有分寸的差别,分寸的差别也就是态度的标志,所以许多稿件通过不同的、具体语句的态度分寸来表达内在语。文章的层次和部分之间是有转承关系的,通过语句的衔接体现出来,实际上就是承前启后。所以,承前启后是层次转承的内在语。
二、怎样挖掘稿件的内在语
       拿到一篇稿件怎样挖掘它的内在语?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读稿件,确定播出目的。怎样确定播出目的呢?从两方面切入。第一,找重点。播出目的一般在重点中集中而鲜明的体现,所以在重点中采掘全篇的内在语能确保事半功倍。第二,找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令你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部分,碰到这样的语句就要小心,考虑不周容易造成语意模糊不清,甚至产生歧义,误导受众。找准重点、摸清难点,基本上能够保证播出目的的确定。
       其次,在稿件的大层次间体现了承接的特点和意图,主要体现在语句的衔接上。最后,在每个具体的语句中探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看看作者在文字的后面藏着什么意思。要着重把握态度、感情的分寸。
三、内在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稿件的内在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主要请大家注意两个方面:
       其一,语句链条的承接。
       语句链条的承接是指,一个句子内部或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的开头和结尾的位置,用内在语的接应、解释和转折的作用,造成一个意群或几个意群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和感觉。语句链条的承接主要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发语作用。比如,下面是一条消息的导语:“参加2001年高考的高龄和大龄考生成绩普遍偏低。但教育部表示,不会因为这些考生成绩的原因而取消这一新的举措。”为了使语气显得不是很突兀,你可以在开头加上这样一句内在语:“您知道今年有很多老人参加高考的事吗?他们的勇气可嘉,虽然……”这样把播音员、主持人的态度和消息的目的统一起来了,这条消息是想告诉人们,虽然今年高龄和大龄考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但他们仍有机会,今后还可以再考。这就是语句链条的承接第一种情况:发语作用。
       第二种情况是转换作用。上述消息的主体部分是这样的:“今年高考首次取消了年龄限制,全国共有一万六千名高龄、大龄考生参加高考。其中六十岁以上的有十人,年龄最大的七十三岁,平均年龄四十五岁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考生的成绩一般在15分到300分之间,但也有少数考生的成绩较好,广东省一位大龄考生的分数距本省本科最低调档分数线只差6分……”在导语和主体段落之间,可以加上这样的内在语:“您可能早知道……”以承上启下,这是语句链条承接的第二种情况:转换作用。  
       第三种情况是回味作用。上述消息的结尾是这样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这些考生不要泄气,来年可以再搏。”内在语就是鼓励今年失利的大龄考生,总结经验教训,明年还可以再考,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国家还是支持大龄考生参加高等学历教育竞争的。无疑,这是给心存疑虑和正在犹豫的大龄考生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且使他们受到鼓舞,坚定了他们的决心。消息就到此结束,但让大龄考生和受众感到了国家对人民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这种人民和国家之间的感情还在荡漾,余味无穷,播读时就要把这种内在语体现出来。这是语句链条承接的第三种情况:回味作用。
       其二,语句本质的差异。
       语句本质的差异,是指利用内在语揭示、感通的作用,把句子、句群、段落、层次的内在的含义明确恰当、细致深刻地表达出来。在一般的情况下,语言和内在的含义是一致的。但有时语言和内在的含义是不一致的,语言表面上是“这个”意思,但深挖一下,发现实际上它是“那个”意思,而且两个意思还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还举上文的例子。关于大龄考生的消息是刊登在2001年8月7日的《北京青年报》上的,是转发的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它的主标题是“高龄考生成绩偏低”,副标题是“教育部表示不会因此取消这一举措”。显然标题的设计与消息全篇的内在语不相符。用大字号、副标题处理“教育部表示不会因此取消这一举措”表明编辑强调的是高龄考生参加高考结果并不理想的事实,而非消息所流露的国家对大龄考生的支持和鼓励。所以,《北京青年报》转发中央电视台的这则消息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内在语。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内在语使语言和内在含义相反。比如,同样是导语“参加2001年高考的高龄和大龄考生成绩普遍偏低。但教育部表示,不会因为这些考生考试成绩的原因而取消这一新的举措”。如果内在语变成“又考不好,这不是凑热闹吗?国家怎么还让他们考啊?”语言和内在的含义不就正好相反了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声语言的创作是否正确恰当,被内在语制约着,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化成声音就大功告成了。在播音主持中,如果把内在的意思给播反了,立场、态度和观点都变了,容易造成恶劣的影响。把语句的意思播反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在语错了。当然也有表达方法不得当的原因。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语言表达技巧

时间 :2015-01-12 浏览 : 分类 :学生风采

一.播音员需要什么样的声音   
       播音员是广播电视这新闻性工作的一个环节。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广播内容通过播音员的声音到达听众耳中,要使听众听来真实可信,播音员的用声必须朴实、自然。在生活中,说起话来装腔作势、拿腔拿调或嗲声嗲气都是令人厌恶的,播音员绝不能采用这种声音。如果用矫揉造作的声音播音,就会造成与听众心理上的距离,使听众把旋纽拨开。朴实才能使人产生亲切感,愿意听你播下去。
       播音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是有稿播音,也有一部分工作带有即兴创作的性质。广播内容的广泛、形式的多样、语言的精炼使播音创作天地广阔,对发声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满足传情达意的需要,播音员的声音必须富有火力,色彩丰富,变化自如。播音绝不是见字出声的机械动作,更不是声音的炫耀,播音的大忌是发出无意之声、无情之声、僵滞不变之声。
       由于发声条件不同,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我们只能在自己发声条件的基础上发挥所长、克服所追求某种自以为美的声音,特别不能模仿广播电视中某个自己崇拜的播音员或演员的声音。刻意模仿某个人的声音,常常是发声方法不良的根源,它不仅束缚了播音创造力的发挥,严重的甚至能导致发声障碍或喉部病变。
       播音发声的美,是有助于传情达意的美,决不能离开传情达意的要求去追求某种固定的“美声”。
       对播音员的声音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句话: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
       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准确规范,清晰流畅:播音员是群众的语音教师,语音必须准确规范(汉语语音课中有详细论述)。播音吐字的清晰度要求高,但不能有“磊块”,不能“蹦字”,字音要流畅过度,听来如潺潺溪水,迂回向前,生动活泼。
       圆润集中,朴实明朗:这是对声音基本色彩要求,发音与吐字两方面都包括在内。声音要润泽,不干涩;吐字要“玉润珠圆”,颗粒饱满;声音不散,字音不扁;这就是“圆润集中”的含义。我们整个广播电视节目都是为了激励人们的精神,丰富人们的知识,愉悦人们的身心,因而,播音员的声音不仅要朴实,而且要明朗,使人产生快感。圆润而明朗,像清泉,汩汩地流入人们的心田。
       刚柔并济,虚实结合:发音吐字要有韧性、有弹性,能刚能柔,有虚有实。由于性别和性格的不同,一般说,男声偏刚健,女声偏柔美。如果颠倒了,就使人感到不舒服,这是男女声比较而言。但是,无论男声或女声,都不能一味地刚或一味地柔,都要求在本身基础上的能刚能柔,刚柔并济。要知道,“过刚则直,过柔则靡”,一味地刚听来呆板生硬,一味地柔听起来萎靡不振,都是我们所不取的。声音还要虚实结合,有人追求声音“亮”,过多地用实声,听来“拙”,不能很好表达细腻的情感;有人追求“柔美”“有感情”,过多地用气声,听来“假”。用声要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并济,虚实结合;随着意与情的要求而灵活运用。
       虚实与刚柔是两对不同质的矛盾,但它们之间也有着联系。一般地说,实声偏刚,虚声柔美,其实也不尽然;孩子的金铃般的声音是实声,但不刚;一声慨叹用虚声,也不柔。在实际运用中,刚柔虚实的变化是丰富的,多种多样的。
色彩丰富,变化自如:声音色彩是播音员随节目内容的发展而运动变化着的感情的外衣。人的感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声音色彩也是在对比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声音色彩有如画家的调色板,越丰富细致就越能传情,越有表现力。感情色彩的变化是无穷的,声音色彩的变化也是无穷的。发音吐字基本方法的掌握,是为了利于声音的变化,而不是为了追求固定不变的音色。
二、播音主持专业语言表达的要求是什么?
       在实践中,尽管播音员与主持人进行有声语言创作的状态不尽相同,但是对两者的语言功力和语言表现的要求却是一致的:
       (1)清楚顺畅
       众所周知,广播节目的内容主要是通过音响进行传播的,而其中大部分又是靠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传达的,所以播音主持的语言从声音、内容两方面都必须要让人听清楚。而不同的汉语表达方式会导致语意的多样性,容易造成歧义,加之声音传播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即“一过性”,语言链条上的某些内容稍有模糊和疏忽就会使听众心存疑惑,影响他们的收听心理,衰减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播音主持的有声语言表达首先要做到意思清晰、明了、流畅,尽可能减少听众接受上的障碍。
       (2)一语中的
       广播电视传播是线性传播,是时间线路上的一维空间,因此,节目要做到在规定时长内传播尽可能大的有效信息量来吸引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信息量就是收视率,时间节奏的把握就是收视率。言简意丰不失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很好方式,而言简意丰的核心就是一语中的。一语中的体现了表达者思维的速度和深度,给受众的印象是清晰、透彻、简练、深刻,不但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欲求,还可以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树立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充分展示其个人魅力。
       (3)鲜活生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的大脑中所酝酿和包容的一切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应该是声色兼备和情理兼融的。只有鲜活生动的有声语言才能将存在于人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同人们可以感觉到的色、香、味、形勾联对应起来,使听众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腾飞起来,感受和体验神通四海的快感。
       (4)深入浅出
       作为通俗文化传播,广播电视的受众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文化层次无疑是多样化的,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同时并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下里巴人”还占大多数,所以,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必须在最大限度内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但是,这并不是说广播电视节目只能屈就浅显和简单,规避深刻和复杂。广播电视节目同样要涉及深刻的社会问题,分析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探讨深奥的人生哲理,渲染雅致高尚的审美情境,只是要采取寓深刻于浅白、借简明化繁复的方式,方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5)富于动感
       播音主持有声语言音量、音强、音高的变化是有依据的,就是依据稿件的要求。在情感的驱使下,说话时的语气和节奏会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语言就产生了节律的跳动,具有了某种动感。与说话内容和意图相吻贴的动感极富吸引力,容易引发听众的兴趣。播音员、主持人富于动感的有声语言必须适应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要求并且自觉锤炼以掌握体现语言动感、张力和丰富性的方法和技巧。
三、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训练
       任何艺术,都有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内容总要有一定的表现形式赖以传达,这“一定的表现形式”中,就有技巧存在。技巧的高下,将反作用于内容,使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张颂在《朗读学》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其一是学习阶段,可以叫做“刻意雕琢”阶段;其二是熟练阶段,可以叫做“回归自然”阶段。不经“刻意雕琢”就不能“回归自然”,因为不敢雕琢,就永远不能掌握技巧,也只好停留在自然形态、长期“自然”下去。这不但概括了掌握技巧的过程,也指出了两个阶段在创造意义上的区别,不经过学习,便不能进入创造;技巧掌握的理想境界应是“返朴归真”、“大巧若拙”,乃斧齐上,人偏不不觉;刻意雕琢,不留痕迹。表达如行云流水,变幻起伏、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运用自如,使文章内容锦上添花。
语言表达内部技巧训练 
       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是从备稿到播音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三种重要方法,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内部技巧”。
 当稿件中有形象性内容时,我们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再现”,使播音中富于鲜明的形象性,当稿件中有逻辑性内容时,我们要在逻辑感受的基础上,运用“内在语”,使播音中富于严谨的逻辑性,“对象感”则帮助我们把稿件更积极、更生动、更清晰、更完美地表达出来,传播到广大听众(观众)的耳朵里,心目中。
       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在“播讲目的”的统帅下,使稿件的语言已经变成了播音员自己要说的话,在这种运动状态下,播音创作才有灵魂,播音语言才有活力。
展开情景再现练习 
       情景再现,是播音员在进行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手段,是具有播音特点的重要术语。那么,什么是情景再现呢?就是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情景再现的展开必须注意三个问题,以保证情景再现的方向性、丰富性和实用性。
       1.一定要以宣传目的为中心,必须受宣传目的的引导和制约,不要搞情景再现的展览。
       2.以稿件为依据,使文字语言得到升华,用播音员的生活经验对文字语言加以丰富和补充。
       3.以情为主,情景交融。
句子、段子练习
       1.宽阔的天安门广场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显得分外雄伟庄严。
       2.啊!祖国明媚的春天,滋润着我的心田。春光洒遍了人间,春色布满了河山。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4.正在这时,大雨点噼里啪啦地打下来。        
       5.人们在倾听、倾听、倾听着震撼世界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6.霎时间,海上涌起滔天巨浪,无数海燕,冲天起舞。
       7.天热得发了狂,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院子里一点儿风也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来;柳树也像得了病,叶子在枝上打着卷儿;马路上干巴巴地发着白光,烫着人的脚;真是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闷得人喘不过气来。
四、播音朗读技巧
       一、停顿的技巧停顿是指播音过程中声音的断和连。我们在播音时,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进行,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念到底,无论是播音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要求,还是心理要求,播音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传达感情的需要。
二、停顿与标点符号的关系
       (一)一致关系:书面语中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播音的停顿必须服从标点符号,多数情况下,书面语中有点号的地方同朗读时的需要有停顿的地方是一致的。一般地说,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它的停顿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只相当于逗号。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了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段中凡是有标点的地方,播音时都必须停顿,而且要根据不同的点号,实行长短不同的停顿。
       (二)不一致关系:有时,书面语的标点同朗读中的停顿也常常有并一致的地方。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没有标点却要停顿。如:被你从你的公馆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讨钱的老太婆//现在怎么样了?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播读这句话时,必须在“老太婆”后作一停顿,才能将语意比较明晰地传达给听众。如果一口气念下去,中间不作停顿,则必然混沌一片,模糊不清。再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句中有标点,却不停顿。试看下面一段话:桌子放在堂屋中央,系长桌帏,她还记得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地忙说。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鲁迅《祝福》)在句中划线的地方可以不停顿,一气读出,这样处理,可以突出四婶的紧张心理——“千万不要碰”!反映出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鞭挞。
三、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一)顺应语法的停顿。这类停顿可以依据标点来处理,有时也可以突破标点的限制。
       (二)显示层次的停顿。文章的层次可以借助于朗读者的停顿得到显示。一般说来,文章中的节(段)这样的大层次比较容易划分,而一节(或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中,也往往有更小更细的层次,划分这些层次并用朗读中的停顿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 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鲁迅《祝福》) 2.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三)体现呼应的停顿文章中的呼应关系在朗读时主要通过停顿来体现的。全篇整体性的呼应较易把握,而文章中的局部的呼应关系,往往由于朗读者的忽略而造成呼应中断,或呼应模糊,因此影响了语意的表达。如: 1.在建设工作中,犯一些错误,有一些缺点,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 (吴晗《论谦虚》) 2.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 (郑振铎《海燕》)
       (四)指向强调的停顿为了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引起听众的注意,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稍加停顿,这便是强调性的停顿。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朗读最后一句时,如果在“爆发”和“灭亡”的前面作一停顿,就可以使听众充分感受到这里发出了“不爆发即灭亡”的呼告及对读者投入斗争的召唤。再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五)表达音节的停顿,播读诗词时,必须用停顿来表达音节,以加强节奏感。如: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二三式)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二二三式)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4.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六)区别语意的停顿书面语中的某些歧义短语和句子,可以用朗读的停顿来揭示其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七)避免误读的停顿朗读中,停顿还有一种区别意义的作用。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鲁迅《祝福》)
五、什么是节奏?播音主持中如何运用节奏技巧?
       在播音主持中,节奏是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所形成的声音的回环往复。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语流中,一个音节,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分句独立存在时是难以形成节奏的,因为没有可比的参照系统。只有当音节,词、短语、分句遵循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时才形成某种节奏。节奏的表现形式是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节奏的形成与稿件的思想感情的运动和播音主持人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换句话说,节奏由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决定,反过来又影响思想感情运动的趋势和心理变化。
        (1)节奏的基本类型
       为了交流,可以把节奏总结归纳成六个基本类型,即: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这六种类型形成了稿件节奏的立体化形态。所以,一篇稿件不可能是以单一的一种节奏,而是以一个节奏类型为主,几种节奏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稿件的表达才不会陷入单调、刻板、平白。语气和节奏的核心是运动,运动就是变化,就�在对比中体现不同。
       (2)体现节奏的基本方法
       怎样体现运动的节奏呢?主要有下面六种基本方法:
       第一,欲慢先快,欲快先慢。快慢的变化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语气的需要。“快”并不是像放连珠炮似的,一口气说上一大段,让人听上去气喘吁吁、心急火燎,这叫做“促”。导致“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语言习惯的问题,平时说话的语速很快,也可能是稿件内容上所表现的语气很紧急,播读者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对节奏变化缺乏敏感,而造成“一促到底”。“慢”也不是慢条斯理,拉长每一个音节。此两种情形都是思想感情错误的运动,停连、重音运用不当的结果。在快慢问题上要掌握“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原则,在舒缓的节奏中善于处理紧、疾,在紧张的节奏中善于用畅、缓调节。
       第二,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的界限不是截然分开的,要避免僵硬的直线型。而且抑和扬不是绝对的,分别都有各自的不同层次。什么层次的抑和什么层次的扬相转换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
       第三,欲重先轻,欲轻先重。轻重主要用来处理语句重音,声音形式表现为轻、重、虚、实。虚实是轻重的不同程度,用“虚”表示轻时,并不是用全虚的声音,一般用半虚即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使语言轻灵、透彻,充满灵性。
       第四,欲高先低,欲低先高。语调的高低和音高的高低本身代表着某种特殊的语气,高通常给人高亢、鲜明、亮丽、尖锐、激烈的感觉,低常常令人感到沉稳、压抑、扎实、厚重、悲愤等氛围。高和低在语气和节奏上给人的印象通常是相对的,若能交错使用并使用得当,能在语流中呈现起伏感和明暗感,调节语言的曲线和色彩。
       第五,欲停先连,欲连先停。停连不仅区分语意、显示重音,而且体现语气。要区别运用少连多停和少停多连的方法。该一气呵成、一泻千里时,前后就要找准停的位置和时机。该停顿、中断暗示思想感情和意图的内涵时,前后就要注意运用连接推动语流的进展。在语流中,停和连的转换必须把握好时机和火候。
       第六,凸现对比,控纵自如。前述五种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加强对比。在语流中,把抑扬、快慢、轻重、高低、停连等对比鲜明的声音形式用交替和转换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人留下听觉上的清晰印象,感受到语流的波澜起伏、色彩变换、急缓相间的变化。
六、什么是语气?播音主持中如何运用语气技巧?
       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就是语句在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声音形式。有声语言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复杂鲜活的语气上。
       语气的表达主要从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体现,前者是语气的灵魂,后者是语气的形象。在灵魂的支配下,形象发生姿态万千的变化。语气的感情色彩是指语句中包含的态度倾向和感情情绪。态度和倾向是建立在判断和分析基础上的赞成、反对、歌颂、抨击、赞扬、批判等等;感情的分量就是程度、分寸、火候。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的综合形成稿件的基调。在稿件的基调和目的的统领之下,不同语句自身的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体现其特殊性,而具有特殊性的语气按照一定的联系融合、贯穿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最终体现基调,实现目的。
       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的确定,从宏观和共性的方面讲,要符合四个原则:第一,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和积极的精神理念;第三,符合真、善、美的标准;第四,符合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从具体和个体的角度来讲,要综合把握和融合以下要素:(一)精心、细致、周到的理解和感受稿件的思想感情、内涵和意图;(二)把稿件和节目的特点、风格统一起来,协调把握。把稿件的特点尽量贴合到节目的要求上来;(三)将播音员、主持人的真实情感、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特点融入到稿件和节目中,在三者的联系点、沟通点和融合点上做足文章,唯此,播音主持作品才有自己的特色、个性。
       对语气的感情色彩、分量的分析和把握不是仅仅停留在备稿的阶段,也不是在感受的积累和酝酿阶段,而是蓄势待发,要通过声音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怎样体现感情色彩和分量是确定了色彩、分量之后更重要的工作,这就势必要谈到语气的声音形式问题。语气的声音形式必须在语流中来讨论。这就涉及语势的概念。简言之,语势就是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势或走向。语势包括三个要素:气息、声音和口腔状态。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它来自思想感情的运动。思想感情的运动导致气息的运动,气息的运动使声音形式发生变化。声音是音色、音高、音强和音长的综合。此四者通常是协同发生改变,它们的变化也会导致声音形式的变化。口腔状态指在思想感情的要求下,因吐字归音而导致的口腔的松紧、开闭等变化状态。此三个要素中的一个发生改变,声音形式都会起变化,而往往是在三者配合下共同作用于语气的声音形式。一般地,语势可总结成五种形态: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峰、谷、上、下、半的形成主要看语句的目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这些因素成为气息、口腔状态变化的依据。当然,语句中词语的客观音色所引发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的控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昂扬”这个词的音色明亮、高亢,如果正好体现语句目的,就会作为重音存在,在语势形势上一定体现为波峰而不是波谷。
七、什么是重音?播音主持中如何运用重音技巧?
       简单地说,稿件中那些体现具体目的和表达具体思想感情的词或短语用声音来强调的音就是重音。 
       (1)重音类型
       一般地,可以按照重音在语句中的位置把重音归结成十种类型:
       ①并列性重音:在段落、语句有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并列关系在语句中通常用并列连词或者顿号体现,在段落中通常以地位平等的一系列单句呈现。并列的词或者短语不一定都以同一种方式处理。并列性停连和并列性重音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存在,不可割裂开来。比如,“因为客票中心的售票系统主机硬盘出现故障,前天下午6点到晚上10点,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售票中断四个小时。”
       ②对比性重音:在对照式结构明显的句子中,通过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事物的比较、对照使事物的特征表现得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这时需要对比性重音。在对照式的句子中,并不是相比较、对照的双方都是重音,有时只是把需要突出的内容定为重音。还有一种“隐含性对比”,字面上只有对比的一方,但对比关系明显,那么,字面上有的一方也要强调,表达方式一定要恰当。例如,“虽然品牌空调与普通空调的外表相同,但是制冷制热能力要远远超过普通空调,它爆发力强,启动快,达到同样设定的温度,要比普通空调节省一半的时间。”在这句话中有明显的隐性对比。对比关系表现在品牌空调和普通空调制冷制热速度的比较上。
       ③呼应性重音:揭示上下文呼应关系,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有一呼一应和一呼多应,又分为问答式呼应(重音在呼和应的主要词语上)和分合式呼应(重音在领起词和并列词上,并列词的重音往往同等重要)。比如,如果说科研工作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那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是说明真理、传播真理。“科研”、“教学”是领起句的重音,“探索”、“发现”、“说明”、“传播”是分句的重音。分别是一呼两应。
       ④递进性重音:揭示语言链条的承继性,后一个重音比前一个重音揭示更深一层的含义。一般在递进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反问句等句子中运用,常见的关联词有“不但……而且(还)……”、“只有……就……”、“……也……”、“……又……呢?”等。比如,“现在还在进行的波黑战争不仅给波黑共和国带来严重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给前南斯拉夫各国及周围国家造成大量损失。”注意联珠句式中的递进性重音。比如,“我们要造成民主风气,要改变文艺界的作风,首先要改变干部作风;改变干部作风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首先从我们几个人改起。”又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⑤转折性重音:与递进性重音的发展方向是相反的,经常出现在转折复句中。关联词有“虽然……但是”、“却”等。表现形式分为“轻转”和“重转”。所谓轻转就是下一层的意思只是递进关系的反衬,转折的程度并不是很大。比如,“虽然英吉利海峡的水温较低,只有平均摄氏16度,但张健的身体状况和竞技状态保持得不错。”所谓重转是转折关系的两个方面有很大的冲突,程度比较大。比如,“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把‘外来民工,请爱惜自己的生命,别横穿马路’的横幅撤掉了,但留给人们的思索似乎不该就此‘撤消’。”
       ⑥肯定性重音:注意这里的“肯定”是作出明确判断的意思。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肯定“是什么”;一是肯定“是”还是“不是”。肯定性重音通常和对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转折性重音紧密相连。比如,“假话误国,实干兴邦,这道理是谁都懂的,我们河南过去更是吃够了搞浮夸的苦头。可是,弄虚作假之风又总是屡禁不绝,以致成为一种官场顽症。”
       ⑦强调性重音:为突出某种感情,但因感情色彩的浓淡不同,重音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其中包括重复性重音,有时重复的词语因表达的需要定为重音。有些副词、时间数量词、物资数量词,只要符合播讲目的,符合稿件重点,符合形象需要,符合论点需要,就要敢于强调。比如,“专业户就是专业户。”“昨天,这名惯偷不得不在扒手日记上再记下可耻的一页。”稿件中数字出现得较多时,要仔细揣摩哪些数字是需要强调的,哪些是不需要强调的。需要强调的数字的内涵是什么,是“提高了”、“减少了”还是“扩大了”,出现数字时,一般都会伴随着比较。把比较的结果也要重点强调。数字重音的处理方式不是把数字“咬”得非常清楚,在短时间内听众对过于复杂的数字是没有明确概念的,所以在不影响语意的情况下只要强调数字的轮廓即可,比如是“八十几”还是“零点几”。如,“昨天,沪深两市再度暴跌,又一次重现‘黑色星期一’的凋零景象。沪市一举跌穿1900点心理关口,深市也跌破4000点大关,跌幅分别达到3.91%和4.38%,沪市B股几乎全线跌停。在两市1200多只股票中,仅有46家没有下跌,而跌幅在5%以上的个股比比皆是。”
       ⑧比喻性重音: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使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比如,“蓝天,蓝得有点发黑,  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地点缀在天上。”但有时比喻性词语不是语句的重点,不能视为重音。
       ⑨拟声性重音:拟声性重音一般是象声词,但不是所有的象声词都是重音,要看它是否体现语句目的。表达时不必惟妙惟肖,重在传神。例如,“小偷将夹克像变魔术似地偷走,那女士伸头望了一下,不禁“阿”的一声叫了起来。”这个重音把游客惊异的反应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⑩反义性重音:有“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要看表达的态度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不要播反。强调反义性重音时要借助语气的配合,不能一带而过,也不能在字面上过分着力。比如,“一个人如果弯起来的话,的确十分耀眼。想当明星而四处碰壁者,不妨一学。虽然没人在床头挂自己的尊容,虽然不被抢着握手,请去电视上做如泣如诉的广告,明星效应还是有一点。”(陈村《弯人自述》)
       (2)表达重音的方法
       确定重音之后的工作就是如何表达重音。重音的表达方式切忌单一,它与停连、语气节奏等技巧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和语气的关系密切。重音与外部技巧的融合运用是建立在内部技巧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的。表达重音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使重音的词或短语从语句中“冒出来”。一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表达重音:
       第一,高低强弱法。
       欲高先低,欲强先弱,低后渐高,弱中渐强。高低指的是音高的高低,强弱指的是音强的强弱。值得注意的是,用重音强调重音时音量不一定很大,主要体现在音强上。无论高低音还是强弱音的运用都要让感情流露自然。
       第二,快慢停连法。
       快带次重音和非重音,放慢或延长音节来强调重音,在强调重音时还可在重音前后运用停顿和连接的技巧。
       第三,虚实转换法。
       虚实指的是用声的状态和声音的弹性使用。虚中转实,实中转虚。尤其是实中转虚的方法较为常用。
       (3)确定重音和巧妙运用重音的表达方式的一些基本原则:
       其一,重音贵精不贵多。确定重音应有立得住脚的道理,否则就放过它;
       其二,处理好重音和非重音的关系,重音和次重音的关系,重音和重音的关系,非重音之间的关系。总之,要用重音的提领把次重音、非重音和谐组织起来;
       其三,重音的表达要注意分寸,过犹不及;最后,把握重音首先要综观全篇,从全文的宏观角度体会作品意图和主要内容,然后落实到具体的语句当中。
八、播音主持中怎样去把握稿件的内在语?
一、什么是内在语
       在播音主持专业中,把语言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称为“内在语”。生活中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演专业中的“潜台词”实际上都是内在语。播音员、主持人归根到底是同人打交道的职业,虽然中间借助了一个媒体、一个节目、一份稿件,但媒体、节目、稿件都是人的想法、思想的工具和结果,本质是操纵于人的意识之下的。透过文字表面聆听思想的声音是最重要的。
       在播音主持中,内在语是有层次的。在篇章结构中,全篇的内在语是讲播的目的,就是这篇稿件要告诉受众什么思想和情感。播讲目的是靠语气来体现的。一篇稿件的布局总是有主有次,在主要部分中有重点和非重点。播讲的目的一般藏在主要部分和重点内容的背后深处。所以,在备稿时首先要找出主要部分和重点层次,这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要脉,透过要脉追寻其精髓和灵魂。从语句的角度看,内在语就是具体态度。态度无非包括判断和评价,有是与非的区别,在是与非中还有分寸的差别,分寸的差别也就是态度的标志,所以许多稿件通过不同的、具体语句的态度分寸来表达内在语。文章的层次和部分之间是有转承关系的,通过语句的衔接体现出来,实际上就是承前启后。所以,承前启后是层次转承的内在语。
二、怎样挖掘稿件的内在语
       拿到一篇稿件怎样挖掘它的内在语?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读稿件,确定播出目的。怎样确定播出目的呢?从两方面切入。第一,找重点。播出目的一般在重点中集中而鲜明的体现,所以在重点中采掘全篇的内在语能确保事半功倍。第二,找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令你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部分,碰到这样的语句就要小心,考虑不周容易造成语意模糊不清,甚至产生歧义,误导受众。找准重点、摸清难点,基本上能够保证播出目的的确定。
       其次,在稿件的大层次间体现了承接的特点和意图,主要体现在语句的衔接上。最后,在每个具体的语句中探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看看作者在文字的后面藏着什么意思。要着重把握态度、感情的分寸。
三、内在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稿件的内在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主要请大家注意两个方面:
       其一,语句链条的承接。
       语句链条的承接是指,一个句子内部或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的开头和结尾的位置,用内在语的接应、解释和转折的作用,造成一个意群或几个意群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整体效果和感觉。语句链条的承接主要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发语作用。比如,下面是一条消息的导语:“参加2001年高考的高龄和大龄考生成绩普遍偏低。但教育部表示,不会因为这些考生成绩的原因而取消这一新的举措。”为了使语气显得不是很突兀,你可以在开头加上这样一句内在语:“您知道今年有很多老人参加高考的事吗?他们的勇气可嘉,虽然……”这样把播音员、主持人的态度和消息的目的统一起来了,这条消息是想告诉人们,虽然今年高龄和大龄考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但他们仍有机会,今后还可以再考。这就是语句链条的承接第一种情况:发语作用。
       第二种情况是转换作用。上述消息的主体部分是这样的:“今年高考首次取消了年龄限制,全国共有一万六千名高龄、大龄考生参加高考。其中六十岁以上的有十人,年龄最大的七十三岁,平均年龄四十五岁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考生的成绩一般在15分到300分之间,但也有少数考生的成绩较好,广东省一位大龄考生的分数距本省本科最低调档分数线只差6分……”在导语和主体段落之间,可以加上这样的内在语:“您可能早知道……”以承上启下,这是语句链条承接的第二种情况:转换作用。  
       第三种情况是回味作用。上述消息的结尾是这样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这些考生不要泄气,来年可以再搏。”内在语就是鼓励今年失利的大龄考生,总结经验教训,明年还可以再考,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国家还是支持大龄考生参加高等学历教育竞争的。无疑,这是给心存疑虑和正在犹豫的大龄考生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且使他们受到鼓舞,坚定了他们的决心。消息就到此结束,但让大龄考生和受众感到了国家对人民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这种人民和国家之间的感情还在荡漾,余味无穷,播读时就要把这种内在语体现出来。这是语句链条承接的第三种情况:回味作用。
       其二,语句本质的差异。
       语句本质的差异,是指利用内在语揭示、感通的作用,把句子、句群、段落、层次的内在的含义明确恰当、细致深刻地表达出来。在一般的情况下,语言和内在的含义是一致的。但有时语言和内在的含义是不一致的,语言表面上是“这个”意思,但深挖一下,发现实际上它是“那个”意思,而且两个意思还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还举上文的例子。关于大龄考生的消息是刊登在2001年8月7日的《北京青年报》上的,是转发的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它的主标题是“高龄考生成绩偏低”,副标题是“教育部表示不会因此取消这一举措”。显然标题的设计与消息全篇的内在语不相符。用大字号、副标题处理“教育部表示不会因此取消这一举措”表明编辑强调的是高龄考生参加高考结果并不理想的事实,而非消息所流露的国家对大龄考生的支持和鼓励。所以,《北京青年报》转发中央电视台的这则消息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内在语。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内在语使语言和内在含义相反。比如,同样是导语“参加2001年高考的高龄和大龄考生成绩普遍偏低。但教育部表示,不会因为这些考生考试成绩的原因而取消这一新的举措”。如果内在语变成“又考不好,这不是凑热闹吗?国家怎么还让他们考啊?”语言和内在的含义不就正好相反了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声语言的创作是否正确恰当,被内在语制约着,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化成声音就大功告成了。在播音主持中,如果把内在的意思给播反了,立场、态度和观点都变了,容易造成恶劣的影响。把语句的意思播反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在语错了。当然也有表达方法不得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