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校园动态

新闻背景

浏览: 时间:2015-01-06 分类:学生风采

1摘要:凭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学生便有机会免试参加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可享受降30分进入北大的资格。这条消息刚在媒体上露面,便引得网上一片沸腾。

       2某网站对此发起的网上投票两天就吸引了13000多名网友参加,结果显示,反对这一改革方案,认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的网友占到69.9%;支持这一方案,认为“可以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不足,发现高素质学生”的占23.0%;另有7.1%的网友表示“不好说”。

       3一项新的招生录取方案尚未正式实施,就引来如此强烈的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这个社会最敏感的神经——高考。

       4有理由相信,北大推出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此次北大对自主招生渠道的改革,所针对的正是多年来高考录取模式的种种弊端。在正式公布这一方案之前,北大先期已在上海试点。新华网的一名网友表示,想法是好的,但要视乎北大的审核制度,以及中学校长的素质与良心了。“但愿这个办法能够健康运行,搞好了有利于人才选拔。”

       9凤凰网一名网友分析,实行高中校长推荐制的一大前提,是教育行政部门不应干涉学校具体办学。因为目前中学校长由行政管理部门任命、考核、晋升,校长主要对上负责,使得少数校长也许不在乎自己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校长推荐学生时受权力、人情因素影响,即便高校不满、举报不断,倘若上级行政部门不追究,他照样能稳住校长之位。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可行的最重要原因,恰恰就在于此。

       高中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你赞成吗?本期话题就此展开讨论。

       校长实名推荐应更实在些

       婺城区 程建金

       “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目前已经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项改革,始终伴随争议。其中,如何保证“实名推荐”的公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对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这项改革该如何评价?笔者觉得应该从两方面看待。

       从理论上分析,我觉得这项改革确实非常必要。我国目前的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太单一,从而只限定了一种类型的人才受到教育的认可。而实际生活中的人才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也需要符合各行各业要求的多元化人才群体。“校长实名推荐制”有利于为有特殊学科专长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上北大或其他名牌大学的机会。

       校长推荐上大学也是不少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从各方面的资料看,西方国家这种做法确实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如果从操作层面看,我觉得“校长实名推荐制”还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实名推荐的社会基础“先天不足”。当下,我们的诚信和教育机构公信力受到拷问,“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能不能真正达到北大的初衷,能不能真正确保公平公正,这是最大的问题。

       二是实名推荐的标准缺乏公信力。这其中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以什么为标准确认有推荐资质的学校?从目前情况看,中学的推荐资质完全是北大专家委员会说了算,没有一个能公之于众的、让大家普遍接受的标准。所以,北大39所有推荐资格的学校名单一公布,质疑声一片。

       另外对推荐对象的要求和标准也比较含糊。按北大的说法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如果落实到操作层面,这个“综合素质优秀”如何来衡量和比较?没有明确的要求。如果还用那些所谓“在校成绩优异”、“三好生”、“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之类的弹性标准,肯定难以服众。如果还是看学分,那么跟参加高考又有什么不同。如果搞成“成绩+表现”又怎能让那些“学科特长突出”的学生有被推荐的机会?毫无疑问,像钱钟书式的数学考15分的偏才还是不可能有被推荐的资格和机会。这样,北大提出的“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岂不还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还有一个“偏才”该怎么认定,也有一个标准的问题。是专家、评委评估?还是以学科竞赛成绩来衡量?这些问题不落实,将直接影响实名推荐的质量和信誉。

       三是推荐的方式和程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阳光化。因为北大是国家办的北大,哪怕有招生“增量”的空间,这个“增量”部分也是公共资源,对公共资源的处置,老百姓有监督和知情的权利。

       “校长实名推荐制”听起来很美,改革的出发点也无可厚非,但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得更加细致周到一些,既要考虑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需要,也要注重从实际出发,确保公平的底线。值得欣慰的是,北大招办最近已经明确表示,今后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稳步推进。

       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给了偏才、怪才进名校的机会

       市区 白雨

       在这个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人才的定义不再是那些中规中矩的人。各种各样的偏才、怪才,只要有一技之长,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都可以为社会作出非凡的贡献。

       众所周知,现行高考制度虽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平、公正,但这种一刀切的选拔方式剥夺了偏才、怪才进名校,甚至进普通大学深造的机会。

       人无完人。事实上,我们有时也不一定非全才不可,比如,搞人文工作的,理科稍差一些并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搞自然科学研究的,对人文知识的要求也不必太苛刻。何况,不善于考试的人不一定就没有才能。

       有人说,天才大多是偏才或怪才。笔者不敢肯定这句话对或者不对,不过社会上这方面的事例确实不少。

       上海新锐作家韩寒的才华如今已得到社会上多数人的认可,但他当年读中学时,语文考试经常不及格。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7门课不及格,后被留级。在当时的高考制度下,韩寒自然上不了大学,更别说进名校深造。

       历史上,我国知名的偏才、怪才数不胜数。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高考时数学考了十几分,后来照样上了清华,并成了大作家;台湾知名作家琼瑶,数学考试从没及格过……

       笔者相信,随着高中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制度的推出,偏才、怪才进不了北大,甚至考不上普通大学的历史将会被改写。虽然北大没有特别说明校长实名推荐的对象仅限偏才、怪才,但笔者有理由相信,偏才、怪才将是被推荐的重点对象。

       据报道,有资格推荐的中学都是各省市区的著名中学,这类中学每年有三五个学生考上北大根本不是问题。对于那些平时成绩本来就很好,且全面发展的尖子生,根本用不着推荐,直接考就是了。显然,最需要凭借推荐进入北大的,是那些在某些学科有天赋、但某些课程不行的偏才、怪才。

       手握5个推荐名额的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得好:值得推荐的学生应该是可能成为像钱钟书、吴晗这样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才华的特殊人才,即偏才、怪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均衡”发展的优等生。在他看来,“校长实名推荐”只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探索和补充。他说,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突出的是公平和效率。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高水平群体。但是,并不是只有各科目都能拿到高分的学生才有培养价值。相反,一些杰出人才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其他的录取方式进行补充。

       北大有关人士指出,北大推出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让学生能够从兴趣出发,把精力从被动地应付考试逐步转化为主动地培养素质,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使那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的优秀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北大接受教育。

       正因如此,笔者对北大推出这一改革举措表示赞成。当然,制度再好还需要执行得好,特别是一定要经受住金钱和权力的考验,千万不能让“校长实名推荐”像目前的某些高考特长加分一样沦为权势与富贵的盛宴。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切实做到民主与公开。

       不过是一场掐尖运动

       重庆 萧善匀

       自主招生也好,校长推荐制也罢,政策出台的初衷都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将一些不适合应试教育却有实才的偏才、怪才纳入高等教育体制内。但是,随着校长实名推荐制操作细节逐步明晰,素质招生的面纱渐渐退去,露出了分数为王的本色。热热闹闹的校长实名制也许到最后不过是一场以北大为主导的掐尖运动。

       首先,北大自主招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学业优秀”。如何称得上学业优秀,非考试不能分高下,非分数不足以服众人。经推荐通过北大面试的学生并非直接入读北大,只是在高考时享受加分30分的待遇。

       其次,校长实名推荐的本意是为了突出推荐的公开与透明,但这也束缚了校长的自主发挥余地。偏才、怪才学生往往缺乏可供评判、具备公信力的标准,即使校长完全出自爱才之心,也易招致非议和攻击。

       第三,获得推荐资格的39名校长都是各省市重点中学的校长。在这些学校名列前茅的学生本身就具备了通过高考就读北大的实力。

       经过全国39位学校校长推荐和北大面试,最终不过是几十名各省市重点院校的优等生坚定报读北大的决心。这样的自主招生不过是披着自主招生外衣的变相高考,是北大通过制度运作在高考之前对各重点中学的优质生源进行的一次掐尖运动,与素质招生无关,与有教无类无关,更与不拘一格降人才无关。

       街谈巷议

       中学校长要有伯乐的本领

       兰溪八中 吴加荣

       校长实名推荐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一是有利于打破唯分数的招生形式;二是有利于特殊人才培养,使人才脱颖而出;三是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

       但要做好这项工作,校长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要把真正符合推荐条件的学生推荐上去。

       此举难以操作

       衢州 吕平

       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公平,一旦试行高中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问题会很多。

       试想,高中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就算要走公示的流程,可又怎么样?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方面的例子,公示只是走过场。到头来,高中校长实名推荐的,不是成了领导干部的子女,就是教职员工的子女,普通百姓的子女成绩再好也轮不到,还是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为好。

       不拘一格选人才

       市区 舒家红

       这是件好事!民众对当今教育意见很多,我们的教育问题多多,高考制度到了需要打破陈规陋习的时候了。实名推荐制给偏才、怪才创造了深造的特殊通道。

       “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校长一人制”,校长的行为必须在阳光下进行,接受来自校内外各方的监督,无法暗箱操作。北大也会出台相应的规则,在生源的质量上把好关,因为引进的人才是否合格将关乎北大的信誉。

网友评论

       自然而然:如果过程够透明,我赞成。这种机制从长远看还是可行的,关键是监督和公开。如果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有推荐权的校长也是有压力的。如果连续推荐几个学生都不被录取或表现不佳,北大会取消这个中学校长的推荐资格,那时,中学校长会无脸见人的。

       遍地阳光:赞成。前提是监督到位,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强。高中校长要有教育大家的风范,应是人中的伯乐,擅长慧眼识珠。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北大也要筛选过的,弄虚作假的估计没戏吧?校长也要考虑信誉的。

       jackyu:这是一种进步,如果严格审查,过程透明,确实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好办法!

       浙中小民:有人担心“这种推荐搞不好又给那些有权力的人搞点娱乐费。”担心之情可以理解,但是由于名额极少,可能性也不大。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新闻背景

时间 :2015-01-06 浏览 : 分类 :学生风采

1摘要:凭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学生便有机会免试参加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可享受降30分进入北大的资格。这条消息刚在媒体上露面,便引得网上一片沸腾。

       2某网站对此发起的网上投票两天就吸引了13000多名网友参加,结果显示,反对这一改革方案,认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的网友占到69.9%;支持这一方案,认为“可以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不足,发现高素质学生”的占23.0%;另有7.1%的网友表示“不好说”。

       3一项新的招生录取方案尚未正式实施,就引来如此强烈的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这个社会最敏感的神经——高考。

       4有理由相信,北大推出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此次北大对自主招生渠道的改革,所针对的正是多年来高考录取模式的种种弊端。在正式公布这一方案之前,北大先期已在上海试点。新华网的一名网友表示,想法是好的,但要视乎北大的审核制度,以及中学校长的素质与良心了。“但愿这个办法能够健康运行,搞好了有利于人才选拔。”

       9凤凰网一名网友分析,实行高中校长推荐制的一大前提,是教育行政部门不应干涉学校具体办学。因为目前中学校长由行政管理部门任命、考核、晋升,校长主要对上负责,使得少数校长也许不在乎自己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校长推荐学生时受权力、人情因素影响,即便高校不满、举报不断,倘若上级行政部门不追究,他照样能稳住校长之位。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可行的最重要原因,恰恰就在于此。

       高中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你赞成吗?本期话题就此展开讨论。

       校长实名推荐应更实在些

       婺城区 程建金

       “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目前已经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项改革,始终伴随争议。其中,如何保证“实名推荐”的公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对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这项改革该如何评价?笔者觉得应该从两方面看待。

       从理论上分析,我觉得这项改革确实非常必要。我国目前的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太单一,从而只限定了一种类型的人才受到教育的认可。而实际生活中的人才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也需要符合各行各业要求的多元化人才群体。“校长实名推荐制”有利于为有特殊学科专长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上北大或其他名牌大学的机会。

       校长推荐上大学也是不少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从各方面的资料看,西方国家这种做法确实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如果从操作层面看,我觉得“校长实名推荐制”还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实名推荐的社会基础“先天不足”。当下,我们的诚信和教育机构公信力受到拷问,“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能不能真正达到北大的初衷,能不能真正确保公平公正,这是最大的问题。

       二是实名推荐的标准缺乏公信力。这其中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以什么为标准确认有推荐资质的学校?从目前情况看,中学的推荐资质完全是北大专家委员会说了算,没有一个能公之于众的、让大家普遍接受的标准。所以,北大39所有推荐资格的学校名单一公布,质疑声一片。

       另外对推荐对象的要求和标准也比较含糊。按北大的说法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如果落实到操作层面,这个“综合素质优秀”如何来衡量和比较?没有明确的要求。如果还用那些所谓“在校成绩优异”、“三好生”、“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之类的弹性标准,肯定难以服众。如果还是看学分,那么跟参加高考又有什么不同。如果搞成“成绩+表现”又怎能让那些“学科特长突出”的学生有被推荐的机会?毫无疑问,像钱钟书式的数学考15分的偏才还是不可能有被推荐的资格和机会。这样,北大提出的“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岂不还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还有一个“偏才”该怎么认定,也有一个标准的问题。是专家、评委评估?还是以学科竞赛成绩来衡量?这些问题不落实,将直接影响实名推荐的质量和信誉。

       三是推荐的方式和程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阳光化。因为北大是国家办的北大,哪怕有招生“增量”的空间,这个“增量”部分也是公共资源,对公共资源的处置,老百姓有监督和知情的权利。

       “校长实名推荐制”听起来很美,改革的出发点也无可厚非,但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得更加细致周到一些,既要考虑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需要,也要注重从实际出发,确保公平的底线。值得欣慰的是,北大招办最近已经明确表示,今后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稳步推进。

       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给了偏才、怪才进名校的机会

       市区 白雨

       在这个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人才的定义不再是那些中规中矩的人。各种各样的偏才、怪才,只要有一技之长,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都可以为社会作出非凡的贡献。

       众所周知,现行高考制度虽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平、公正,但这种一刀切的选拔方式剥夺了偏才、怪才进名校,甚至进普通大学深造的机会。

       人无完人。事实上,我们有时也不一定非全才不可,比如,搞人文工作的,理科稍差一些并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搞自然科学研究的,对人文知识的要求也不必太苛刻。何况,不善于考试的人不一定就没有才能。

       有人说,天才大多是偏才或怪才。笔者不敢肯定这句话对或者不对,不过社会上这方面的事例确实不少。

       上海新锐作家韩寒的才华如今已得到社会上多数人的认可,但他当年读中学时,语文考试经常不及格。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7门课不及格,后被留级。在当时的高考制度下,韩寒自然上不了大学,更别说进名校深造。

       历史上,我国知名的偏才、怪才数不胜数。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高考时数学考了十几分,后来照样上了清华,并成了大作家;台湾知名作家琼瑶,数学考试从没及格过……

       笔者相信,随着高中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制度的推出,偏才、怪才进不了北大,甚至考不上普通大学的历史将会被改写。虽然北大没有特别说明校长实名推荐的对象仅限偏才、怪才,但笔者有理由相信,偏才、怪才将是被推荐的重点对象。

       据报道,有资格推荐的中学都是各省市区的著名中学,这类中学每年有三五个学生考上北大根本不是问题。对于那些平时成绩本来就很好,且全面发展的尖子生,根本用不着推荐,直接考就是了。显然,最需要凭借推荐进入北大的,是那些在某些学科有天赋、但某些课程不行的偏才、怪才。

       手握5个推荐名额的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得好:值得推荐的学生应该是可能成为像钱钟书、吴晗这样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过人才华的特殊人才,即偏才、怪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均衡”发展的优等生。在他看来,“校长实名推荐”只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探索和补充。他说,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突出的是公平和效率。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高水平群体。但是,并不是只有各科目都能拿到高分的学生才有培养价值。相反,一些杰出人才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其他的录取方式进行补充。

       北大有关人士指出,北大推出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让学生能够从兴趣出发,把精力从被动地应付考试逐步转化为主动地培养素质,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使那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的优秀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北大接受教育。

       正因如此,笔者对北大推出这一改革举措表示赞成。当然,制度再好还需要执行得好,特别是一定要经受住金钱和权力的考验,千万不能让“校长实名推荐”像目前的某些高考特长加分一样沦为权势与富贵的盛宴。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切实做到民主与公开。

       不过是一场掐尖运动

       重庆 萧善匀

       自主招生也好,校长推荐制也罢,政策出台的初衷都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将一些不适合应试教育却有实才的偏才、怪才纳入高等教育体制内。但是,随着校长实名推荐制操作细节逐步明晰,素质招生的面纱渐渐退去,露出了分数为王的本色。热热闹闹的校长实名制也许到最后不过是一场以北大为主导的掐尖运动。

       首先,北大自主招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学业优秀”。如何称得上学业优秀,非考试不能分高下,非分数不足以服众人。经推荐通过北大面试的学生并非直接入读北大,只是在高考时享受加分30分的待遇。

       其次,校长实名推荐的本意是为了突出推荐的公开与透明,但这也束缚了校长的自主发挥余地。偏才、怪才学生往往缺乏可供评判、具备公信力的标准,即使校长完全出自爱才之心,也易招致非议和攻击。

       第三,获得推荐资格的39名校长都是各省市重点中学的校长。在这些学校名列前茅的学生本身就具备了通过高考就读北大的实力。

       经过全国39位学校校长推荐和北大面试,最终不过是几十名各省市重点院校的优等生坚定报读北大的决心。这样的自主招生不过是披着自主招生外衣的变相高考,是北大通过制度运作在高考之前对各重点中学的优质生源进行的一次掐尖运动,与素质招生无关,与有教无类无关,更与不拘一格降人才无关。

       街谈巷议

       中学校长要有伯乐的本领

       兰溪八中 吴加荣

       校长实名推荐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一是有利于打破唯分数的招生形式;二是有利于特殊人才培养,使人才脱颖而出;三是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

       但要做好这项工作,校长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要把真正符合推荐条件的学生推荐上去。

       此举难以操作

       衢州 吕平

       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公平,一旦试行高中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问题会很多。

       试想,高中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就算要走公示的流程,可又怎么样?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方面的例子,公示只是走过场。到头来,高中校长实名推荐的,不是成了领导干部的子女,就是教职员工的子女,普通百姓的子女成绩再好也轮不到,还是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为好。

       不拘一格选人才

       市区 舒家红

       这是件好事!民众对当今教育意见很多,我们的教育问题多多,高考制度到了需要打破陈规陋习的时候了。实名推荐制给偏才、怪才创造了深造的特殊通道。

       “校长实名推荐制”不是“校长一人制”,校长的行为必须在阳光下进行,接受来自校内外各方的监督,无法暗箱操作。北大也会出台相应的规则,在生源的质量上把好关,因为引进的人才是否合格将关乎北大的信誉。

网友评论

       自然而然:如果过程够透明,我赞成。这种机制从长远看还是可行的,关键是监督和公开。如果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有推荐权的校长也是有压力的。如果连续推荐几个学生都不被录取或表现不佳,北大会取消这个中学校长的推荐资格,那时,中学校长会无脸见人的。

       遍地阳光:赞成。前提是监督到位,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强。高中校长要有教育大家的风范,应是人中的伯乐,擅长慧眼识珠。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北大也要筛选过的,弄虚作假的估计没戏吧?校长也要考虑信誉的。

       jackyu:这是一种进步,如果严格审查,过程透明,确实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好办法!

       浙中小民:有人担心“这种推荐搞不好又给那些有权力的人搞点娱乐费。”担心之情可以理解,但是由于名额极少,可能性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