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校园动态

中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及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分析

浏览: 时间:2015-02-04 分类:心灵花园

孟阳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

  摘 要:考试焦虑的产生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考试焦虑的成因与中学生先前的经验密切相关,考试焦虑对学业成就有双重影响,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重度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削弱作用。
关键词: 考试焦虑 ; 学业成就;环境;个体内部因素

前言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或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现实性与客观性焦虑,这是由客观上对自尊心的威胁引起的;二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即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三是道德性焦虑,即在社会道德与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或情绪反应[1]。
  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指当学生意识到考试情景对自己所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内心体验,是学生对考试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2]。这种情绪反应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可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比如,学生考前对自我的消极认知、对考试后果的担心和忧虑(像害怕考个坏分数不好向家长或老师交待、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已经复习好了的内容在考试时回忆不起来等);以及考试时学生的多种紧张心理和行为反应,像心率加快、胃肠不适、尿频、焦躁不安,多余动作增加、不认真审题、胡乱答题等都是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考试焦虑属于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它包括三个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它是以担忧为特征的,由消极的自我批评或他人评价所形成的;二是生理成分,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剧、肠胃不适、多汗、尿频、头痛、失眠等;三是行为成分,它是通过防御或逃避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行为方式,如在考场上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加、或胡乱答卷子、早早离开考场等。考试焦虑实际上是由以上三种基本成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个体考试焦虑的出现有赖于考试的情景,这是引起考试焦虑的外在原因[3]。同样的应试情景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由于个体之间的内在差异造成的,其中包括认知评价能力的差异、气质性格上的差异、知识经验上的差异、生理成熟水平与承受能力的差异等,这些差异是形成考试焦虑的内部原因。考试焦虑就是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考试焦虑:它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一 、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1.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
  首先,社会方面。考试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考试的内容、手段、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它在评价教育质量、衡量教学效果、鉴别人才素质和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却很少改变。不仅教育活动离不开考试,而且其他社会领域里的考试行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社会变革、知识更新、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而中学生还处于人格塑造、自我价值观形成的时期,面对多种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冲击,以及知识文化更新和发展的迅速,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感和紧迫感,在学习过程中就体现为严重的考试焦虑。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就业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现行的用人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下,素质与能力的主要标准和体现仍然是学历,学历层次仍然还是用人单位考虑的第一条件,相当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也是过分的追求高学历的毕业生。但现行的考试仍是“一考定终身”,这就人为地加大了中学生对考试的期望值,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结构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生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准备的,但实际上能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虑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到学业上,就是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厌恶学习,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因此,我们要适应这个变革的社会重视社会环境。古人对社会环境就非常重视,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巨大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把意志薄弱的学生引入歧途。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年小于一小时”,就说明了这样一种令人焦虑的现象的存在,学校三年的常规教育,好不容易纠正了某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和不良习性,却因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在一夜之间便前功尽弃。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并利用有益于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环境,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积极寻找可行性途径与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达成协调统一。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诉诸法律,排除干扰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使学生在校外的环境得到净化、文明、健康。
  其次,家庭方面。 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分不开。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在社会生活制度中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由此赋予了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家庭教育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
一方面,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能小看,甚至对孩子的性格特征、思维和行为模式都带有影响。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人际环境,使孩子形成文明礼貌的语言,尊老爱幼的情感,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和睦温馨,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魅力,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探索,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作用。父母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和心理,孩子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父母的言行,从而形成自己的人格。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例如,我听说过有这样一个特别爱说话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基本都是外婆在带,有一次,他在和同伴说他的奶奶,都是些不礼貌的话,他的班主任听到后就走过去问他,这样说奶奶有没有礼貌?他却理直气壮的跟班主任说,妈妈就是这么说的!我们就不能不感叹于父母的榜样作用给予孩子的是无形之中的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许多家庭中,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家教方法不当,或有的家长素质虽高,但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到了心理变态的程度。这些家庭对子女的要求过分急躁与严厉,把对子女的期望过多地集中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子女考好则满面笑容好话连篇,好穿好吃相待,予以奖励;一旦考差,不仅不耐心诱导,帮助其总结教训,反而恶语相伤甚至拳脚相加。每逢重大考试,许多家长亲临助阵,其实这只能加重考生的紧张与不安,加重学生的焦虑程度。
  因此,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在教育上表现出的应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要把教育的目的定位在让孩子走上社会,独立生活。家长要讲究教育艺术,明白言传身教的道理,同时,还应重视营造家庭民主氛围和文化气息,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4]。无论走亲访友,待人接物,时刻注意以身作则,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促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要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就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要给予孩子自由思想的权利,切忌生搬硬套那些不符合孩子兴趣和志向的教育方式,切忌只重视智力教育和物质给予,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发育,家长应不断学习家教知识和技巧,加强自身修养,杜绝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及必要的学习条件,进一步开拓和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第三,学校方面。学校是育人的场所,爱因斯坦曾指出:“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传统和教育的家庭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学校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学校这个环境中,青少年学生与教师是上下纵的人际关系,与同学是左右横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他可以学到家庭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渐渐地验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学校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这是社会交给学校的任务。它要求学校在文化知识、职业道德、心理、社会诸方面培养孩子,使其长大成人后对社会尽责有用。在这样一个环境氛围中,学生可以比较顺利地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个体综合素质。
  但是,学校也能造成学生考试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分好差班,不断进行各种各样的考试,实行年级和班级排名,使得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致使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出现思维迟缓、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反应;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形成“我不如人”的强烈自卑感;一些教师在成绩反馈时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如过分赞扬某些成绩好的学生,过分批评某些成绩差的学生,都加剧了学生心理压力,严重干扰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形成错误的归因,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上种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每逢遇上大的考试,就会精神紧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
  因此,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创设教育主体环境,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环境的主导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美好的校园环境,有益的教育活动以及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等[5]。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家长的不断配合,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协作,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是学校制度化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应加强同家庭的联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学校不管校外教育,缺少对社会情况和学生校外生活的了解,缺少家庭的配合,那么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2 .学生个体内部原因
  第一,生理方面。有的学生在学习中或考试前不注意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方法,成天死记硬背,日夜挑灯夜战,不注意休息,再加之临近考试时的复习内容多,量又大,这样必然会使考生产生过度疲劳,导致出现头晕目眩、心悸心慌、面色苍白、饮食量少等不良现象。其次,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生理上的缺陷、智育不全、胆怯孤僻、脾气暴躁。再次,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在神经类型的活动特点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反应程度、情绪体验的深刻程度及转换程度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在相同的考试情景下,神经类型强而不平衡的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考试焦虑的水平可能高一些;神经类型强而平衡的学生,产生的焦虑水平则较低。神经类型弱而不稳定的学生,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均高,情绪体验深刻,也容易产生较高水平的考试焦虑,而且不容易消除。
  第二,心理方面。一方面,有的学生由于应试准备不充分,而导致自信心不足,必然会影响他们参加考试的焦虑程度[6]。一般说来,如果一个学生复习全面扎实,他就会满怀信心地参加考试,考试焦虑水平就会较低。如果一个学生复习不充分,基础知识不扎实,一旦遇到考题与自己准备的不相符,就难免会手足无措,导致高度考试焦虑。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评价自己,把学习考试成绩看得过重,有时又无法达到目标,遭到老师的批评而忿忿不安或是担心没有达到标准而辜负了父母、老师的期望,受到别人的嘲讽等因素都是学生学习考试焦虑的诱因。

二 、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之间关系分析

1.问题提出
  许多的研究表明,对于机械学习或不很困难的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来说,焦虑是有促进作用的。对大多数人而言,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有利于学习。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各种考试,考试焦虑产生的心理问题,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7]。鉴于考试焦虑程度在理论上的价值及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的,所以我就考试焦虑问题与学业成就之间的问题做了一次小调查。
  问卷名称:中学生考试焦虑测验问卷
(一)调查对象

  山东省成武张楼中心中学 初二
  张楼中学是一所县重点中学,学生主要来自附近的各镇居民,学生好、中、差各个层次都有。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访谈主要是个别访谈。
(三)调查过程
  ① 设计问卷—取样调查—结果统计—结果分析。这次调查采用的是整群抽样法,采用无记名方式。
  ② 开几个小型访谈会和个别访谈—对回答结果分类、整理—分析小结。个别访谈时,采用不记名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作任何有导向性的言行。
  ③ 对前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得出学生考试心理状态的三个等级,各自所占的百分化,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现状。
  ④ 从平时的学习成绩来看考试焦虑程度。
(四)调查时间
  2007年11月-2007年12月
  2.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表1 考试焦虑水平的三个等级各占人数和百分比情况

焦虑水平

人数

百分比

轻度焦虑

280

81.63%

中度焦虑

62

18.07%

重度焦虑

1

0.30%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43张,由表1可以看出,轻度焦虑人数280人,占总人数81.63%,中度焦虑人数62人,占总人数18.07%,重度焦虑只有1人,只占总人数的0.30%。
从总体上看,该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程度偏低的现象。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轻度焦虑人数占了大多数,达到81.63%,而焦虑程度适中,考试心理状态较好的人数只有18.07%。焦虑过度,引起不良生理反应的人数也只有1人。可以说焦虑过度现象并不严重。
  原因分析: 首先, 学生学习动机偏弱。有些学生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所以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又有些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较差,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对学习效果好坏没有信心,任由它去,也变得无所谓,从而焦虑水平过低,对学习造成不利。
  其次, 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存在偏差。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事与愿违,令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导致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厌恶。因为达不到家长要求,所以这些学生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反正达不到要求,考多少分就无所谓了。这样反而降低了考试焦虑程度。还有些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低,只要成绩过得去,只要门门功课都及格,甚至只要不留级,就万事大吉了。既然家长是这种想法,他们的孩子相应的期望值也较低,这些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就相对较低。

表2 焦虑水平与平时学习情况的关系


焦虑水平
平时学习情况

轻度焦虑

中度焦虑

重度焦虑

7

3

0

8

2

0

7

3

0

  由表2可以看出,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看,学习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焦虑程度(含轻度和中度焦虑)高达90%左右。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焦虑程度也达到了70%。而那些学习中等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焦虑程度只有50%
  从平时的个别访谈中也可以发现,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我们都知道,期望值越高,心理压力就越大,考试焦虑度就越高[8]。而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向往好成绩,却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信心不足,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增强了考试的紧张感,使焦虑程度增高。只有平时学习情况中等的学生,来自老师和家长方面的压力较小。他们既不能一下子取得很大进步,变成班级里的优秀学生,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很大退步,变成班级里的差生。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反而比较平静,对考试的焦虑程度相对较低。

三、 中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的原因
  研究发现,中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社会方面,社会的压力使目前教育界出现升学压力低年级化,教育从小抓,压力自小加。升学不再是初三高三生的专利目标,这种竞争压力从初一甚至小学就开始了,而且随着年级升高竞争越激烈.
  其次,学校方面,无论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还是学校内部,竞争都使人感到激烈,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间竞争,中学一般会在每学期末采用联考、统考,即学区内、学区间的学校在同一时间使用统一考题进行考试,这促使校际之间、教师之间产生强烈竞争意识,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考前的高应激心理水平,且无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分;校内间竞争,学校推行严格的考试奖罚制度以强化竞争意识。评价核心指标是考试成绩,即以成绩名次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班,对优生加以重奖,对差生末位淘汰,有的还施行师生联坐制,这无疑加重了学生来自老师的压力。最终结果是让学生一人承担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压力。
  第三,家庭方面,家长的过高期望. 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给孩子定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过高的期望值给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生理上的失衡[9]。有位学生说:父母要求我一定考入班级前五名,我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达不到。一位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说:如果我哪次成绩出了班级三名之外,必定会招来父母“严肃”的谈话。这次期中考试我考了第八名,还不知怎么面对呢? 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是引起学生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第四,学生自身方面,与中学生身心特征有关。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未成熟阶段,其心理应激能力尚不健全,应激策略也不多,面临考试时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而且在他们的认知评价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考试能否引起中学生的焦虑,以及焦虑的程度如何,与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有直接关系。认知评价能力包括个体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识程度,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及自身对应付刺激情境能力的估价[10]。一个学生生如果把考试看作是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唯一出路,并且对自己应付考试的能力估价过低,其考试焦虑水平必然过高。如果一个学生将考试只看作一种升学就业的途径之一,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其焦虑水平就自然不会很高。
  应激理论认为过度焦虑会使人丧失信心,降低认知能力,干扰思维活动,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导致成绩下降。研究表明,重度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削弱作用
  总之来说,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为了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会引起人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因此焦虑是难免的,但焦虑的产生与程度在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如好胜心强的学生对一般性的小型考试,也可能会忧心忡忡,产生焦虑;而缺乏上进心和自尊心的人,也许对重大考试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其心理、生理反应不显著。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考试焦虑的影响。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对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丝毫的紧张、焦虑和压力,不进行认真的复习和准备,他的考试成绩就不会很理想。所以,适度的焦虑与紧张则有助于精力更加集中,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灵活,学习效率更高。而焦虑过度也不利于发挥正常水平,会对考试产生不利影响。就是说,考试焦虑的产生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需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吴 芳.考试焦虑与调适[J]. 郑州牧业工程高专科学校学报,第24 卷,2004第2期
  [2] 杨明均,曾英. 谈谈学生的考试焦虑[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17 卷,第1 期
  [3]刘凤华. 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调节[J] .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第5期
  [4]陆国元. 试论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同里中学
  [5]郭本禹主编.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18-122
  [6]姚本先.论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1997第4期
  [7]刘惠军,郭德俊. 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第2期
  [8]王爱平,车宏生.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第1 期
  [9]刘文章 初三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第3期
  [10]马翠凤.中学生自我因素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第4卷第2期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中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及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分析

时间 :2015-02-04 浏览 : 分类 :心灵花园

孟阳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

  摘 要:考试焦虑的产生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考试焦虑的成因与中学生先前的经验密切相关,考试焦虑对学业成就有双重影响,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重度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削弱作用。
关键词: 考试焦虑 ; 学业成就;环境;个体内部因素

前言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或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现实性与客观性焦虑,这是由客观上对自尊心的威胁引起的;二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即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三是道德性焦虑,即在社会道德与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或情绪反应[1]。
  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指当学生意识到考试情景对自己所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内心体验,是学生对考试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2]。这种情绪反应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可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比如,学生考前对自我的消极认知、对考试后果的担心和忧虑(像害怕考个坏分数不好向家长或老师交待、担心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已经复习好了的内容在考试时回忆不起来等);以及考试时学生的多种紧张心理和行为反应,像心率加快、胃肠不适、尿频、焦躁不安,多余动作增加、不认真审题、胡乱答题等都是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考试焦虑属于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它包括三个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它是以担忧为特征的,由消极的自我批评或他人评价所形成的;二是生理成分,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剧、肠胃不适、多汗、尿频、头痛、失眠等;三是行为成分,它是通过防御或逃避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行为方式,如在考场上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加、或胡乱答卷子、早早离开考场等。考试焦虑实际上是由以上三种基本成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个体考试焦虑的出现有赖于考试的情景,这是引起考试焦虑的外在原因[3]。同样的应试情景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由于个体之间的内在差异造成的,其中包括认知评价能力的差异、气质性格上的差异、知识经验上的差异、生理成熟水平与承受能力的差异等,这些差异是形成考试焦虑的内部原因。考试焦虑就是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考试焦虑:它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一 、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1.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
  首先,社会方面。考试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考试的内容、手段、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它在评价教育质量、衡量教学效果、鉴别人才素质和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却很少改变。不仅教育活动离不开考试,而且其他社会领域里的考试行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社会变革、知识更新、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而中学生还处于人格塑造、自我价值观形成的时期,面对多种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冲击,以及知识文化更新和发展的迅速,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感和紧迫感,在学习过程中就体现为严重的考试焦虑。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就业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现行的用人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下,素质与能力的主要标准和体现仍然是学历,学历层次仍然还是用人单位考虑的第一条件,相当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也是过分的追求高学历的毕业生。但现行的考试仍是“一考定终身”,这就人为地加大了中学生对考试的期望值,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结构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生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准备的,但实际上能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虑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到学业上,就是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厌恶学习,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因此,我们要适应这个变革的社会重视社会环境。古人对社会环境就非常重视,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巨大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把意志薄弱的学生引入歧途。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年小于一小时”,就说明了这样一种令人焦虑的现象的存在,学校三年的常规教育,好不容易纠正了某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和不良习性,却因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在一夜之间便前功尽弃。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并利用有益于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环境,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积极寻找可行性途径与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达成协调统一。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诉诸法律,排除干扰因素,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使学生在校外的环境得到净化、文明、健康。
  其次,家庭方面。 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分不开。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在社会生活制度中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由此赋予了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家庭教育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
一方面,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能小看,甚至对孩子的性格特征、思维和行为模式都带有影响。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人际环境,使孩子形成文明礼貌的语言,尊老爱幼的情感,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和睦温馨,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魅力,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探索,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作用。父母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和心理,孩子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父母的言行,从而形成自己的人格。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例如,我听说过有这样一个特别爱说话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基本都是外婆在带,有一次,他在和同伴说他的奶奶,都是些不礼貌的话,他的班主任听到后就走过去问他,这样说奶奶有没有礼貌?他却理直气壮的跟班主任说,妈妈就是这么说的!我们就不能不感叹于父母的榜样作用给予孩子的是无形之中的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许多家庭中,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家教方法不当,或有的家长素质虽高,但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到了心理变态的程度。这些家庭对子女的要求过分急躁与严厉,把对子女的期望过多地集中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子女考好则满面笑容好话连篇,好穿好吃相待,予以奖励;一旦考差,不仅不耐心诱导,帮助其总结教训,反而恶语相伤甚至拳脚相加。每逢重大考试,许多家长亲临助阵,其实这只能加重考生的紧张与不安,加重学生的焦虑程度。
  因此,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在教育上表现出的应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要把教育的目的定位在让孩子走上社会,独立生活。家长要讲究教育艺术,明白言传身教的道理,同时,还应重视营造家庭民主氛围和文化气息,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4]。无论走亲访友,待人接物,时刻注意以身作则,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促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要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就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要给予孩子自由思想的权利,切忌生搬硬套那些不符合孩子兴趣和志向的教育方式,切忌只重视智力教育和物质给予,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发育,家长应不断学习家教知识和技巧,加强自身修养,杜绝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及必要的学习条件,进一步开拓和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第三,学校方面。学校是育人的场所,爱因斯坦曾指出:“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传统和教育的家庭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学校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学校这个环境中,青少年学生与教师是上下纵的人际关系,与同学是左右横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他可以学到家庭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渐渐地验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学校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这是社会交给学校的任务。它要求学校在文化知识、职业道德、心理、社会诸方面培养孩子,使其长大成人后对社会尽责有用。在这样一个环境氛围中,学生可以比较顺利地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个体综合素质。
  但是,学校也能造成学生考试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分好差班,不断进行各种各样的考试,实行年级和班级排名,使得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致使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出现思维迟缓、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反应;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形成“我不如人”的强烈自卑感;一些教师在成绩反馈时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如过分赞扬某些成绩好的学生,过分批评某些成绩差的学生,都加剧了学生心理压力,严重干扰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形成错误的归因,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上种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每逢遇上大的考试,就会精神紧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
  因此,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创设教育主体环境,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环境的主导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美好的校园环境,有益的教育活动以及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等[5]。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家长的不断配合,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协作,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是学校制度化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应加强同家庭的联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学校不管校外教育,缺少对社会情况和学生校外生活的了解,缺少家庭的配合,那么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2 .学生个体内部原因
  第一,生理方面。有的学生在学习中或考试前不注意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方法,成天死记硬背,日夜挑灯夜战,不注意休息,再加之临近考试时的复习内容多,量又大,这样必然会使考生产生过度疲劳,导致出现头晕目眩、心悸心慌、面色苍白、饮食量少等不良现象。其次,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生理上的缺陷、智育不全、胆怯孤僻、脾气暴躁。再次,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在神经类型的活动特点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反应程度、情绪体验的深刻程度及转换程度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在相同的考试情景下,神经类型强而不平衡的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考试焦虑的水平可能高一些;神经类型强而平衡的学生,产生的焦虑水平则较低。神经类型弱而不稳定的学生,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均高,情绪体验深刻,也容易产生较高水平的考试焦虑,而且不容易消除。
  第二,心理方面。一方面,有的学生由于应试准备不充分,而导致自信心不足,必然会影响他们参加考试的焦虑程度[6]。一般说来,如果一个学生复习全面扎实,他就会满怀信心地参加考试,考试焦虑水平就会较低。如果一个学生复习不充分,基础知识不扎实,一旦遇到考题与自己准备的不相符,就难免会手足无措,导致高度考试焦虑。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评价自己,把学习考试成绩看得过重,有时又无法达到目标,遭到老师的批评而忿忿不安或是担心没有达到标准而辜负了父母、老师的期望,受到别人的嘲讽等因素都是学生学习考试焦虑的诱因。

二 、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之间关系分析

1.问题提出
  许多的研究表明,对于机械学习或不很困难的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来说,焦虑是有促进作用的。对大多数人而言,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有利于学习。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各种考试,考试焦虑产生的心理问题,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7]。鉴于考试焦虑程度在理论上的价值及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的,所以我就考试焦虑问题与学业成就之间的问题做了一次小调查。
  问卷名称:中学生考试焦虑测验问卷
(一)调查对象

  山东省成武张楼中心中学 初二
  张楼中学是一所县重点中学,学生主要来自附近的各镇居民,学生好、中、差各个层次都有。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访谈主要是个别访谈。
(三)调查过程
  ① 设计问卷—取样调查—结果统计—结果分析。这次调查采用的是整群抽样法,采用无记名方式。
  ② 开几个小型访谈会和个别访谈—对回答结果分类、整理—分析小结。个别访谈时,采用不记名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作任何有导向性的言行。
  ③ 对前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得出学生考试心理状态的三个等级,各自所占的百分化,了解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现状。
  ④ 从平时的学习成绩来看考试焦虑程度。
(四)调查时间
  2007年11月-2007年12月
  2.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表1 考试焦虑水平的三个等级各占人数和百分比情况

焦虑水平

人数

百分比

轻度焦虑

280

81.63%

中度焦虑

62

18.07%

重度焦虑

1

0.30%

  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43张,由表1可以看出,轻度焦虑人数280人,占总人数81.63%,中度焦虑人数62人,占总人数18.07%,重度焦虑只有1人,只占总人数的0.30%。
从总体上看,该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程度偏低的现象。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轻度焦虑人数占了大多数,达到81.63%,而焦虑程度适中,考试心理状态较好的人数只有18.07%。焦虑过度,引起不良生理反应的人数也只有1人。可以说焦虑过度现象并不严重。
  原因分析: 首先, 学生学习动机偏弱。有些学生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所以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又有些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较差,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对学习效果好坏没有信心,任由它去,也变得无所谓,从而焦虑水平过低,对学习造成不利。
  其次, 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存在偏差。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事与愿违,令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导致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厌恶。因为达不到家长要求,所以这些学生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反正达不到要求,考多少分就无所谓了。这样反而降低了考试焦虑程度。还有些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低,只要成绩过得去,只要门门功课都及格,甚至只要不留级,就万事大吉了。既然家长是这种想法,他们的孩子相应的期望值也较低,这些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就相对较低。

表2 焦虑水平与平时学习情况的关系


焦虑水平
平时学习情况

轻度焦虑

中度焦虑

重度焦虑

7

3

0

8

2

0

7

3

0

  由表2可以看出,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看,学习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焦虑程度(含轻度和中度焦虑)高达90%左右。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焦虑程度也达到了70%。而那些学习中等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焦虑程度只有50%
  从平时的个别访谈中也可以发现,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我们都知道,期望值越高,心理压力就越大,考试焦虑度就越高[8]。而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向往好成绩,却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信心不足,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增强了考试的紧张感,使焦虑程度增高。只有平时学习情况中等的学生,来自老师和家长方面的压力较小。他们既不能一下子取得很大进步,变成班级里的优秀学生,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很大退步,变成班级里的差生。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反而比较平静,对考试的焦虑程度相对较低。

三、 中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的原因
  研究发现,中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社会方面,社会的压力使目前教育界出现升学压力低年级化,教育从小抓,压力自小加。升学不再是初三高三生的专利目标,这种竞争压力从初一甚至小学就开始了,而且随着年级升高竞争越激烈.
  其次,学校方面,无论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还是学校内部,竞争都使人感到激烈,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间竞争,中学一般会在每学期末采用联考、统考,即学区内、学区间的学校在同一时间使用统一考题进行考试,这促使校际之间、教师之间产生强烈竞争意识,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考前的高应激心理水平,且无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分;校内间竞争,学校推行严格的考试奖罚制度以强化竞争意识。评价核心指标是考试成绩,即以成绩名次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班,对优生加以重奖,对差生末位淘汰,有的还施行师生联坐制,这无疑加重了学生来自老师的压力。最终结果是让学生一人承担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压力。
  第三,家庭方面,家长的过高期望. 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给孩子定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过高的期望值给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生理上的失衡[9]。有位学生说:父母要求我一定考入班级前五名,我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达不到。一位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说:如果我哪次成绩出了班级三名之外,必定会招来父母“严肃”的谈话。这次期中考试我考了第八名,还不知怎么面对呢? 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是引起学生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第四,学生自身方面,与中学生身心特征有关。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未成熟阶段,其心理应激能力尚不健全,应激策略也不多,面临考试时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而且在他们的认知评价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考试能否引起中学生的焦虑,以及焦虑的程度如何,与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有直接关系。认知评价能力包括个体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识程度,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及自身对应付刺激情境能力的估价[10]。一个学生生如果把考试看作是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唯一出路,并且对自己应付考试的能力估价过低,其考试焦虑水平必然过高。如果一个学生将考试只看作一种升学就业的途径之一,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其焦虑水平就自然不会很高。
  应激理论认为过度焦虑会使人丧失信心,降低认知能力,干扰思维活动,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导致成绩下降。研究表明,重度考试焦虑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削弱作用
  总之来说,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为了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会引起人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因此焦虑是难免的,但焦虑的产生与程度在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如好胜心强的学生对一般性的小型考试,也可能会忧心忡忡,产生焦虑;而缺乏上进心和自尊心的人,也许对重大考试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其心理、生理反应不显著。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考试焦虑的影响。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对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丝毫的紧张、焦虑和压力,不进行认真的复习和准备,他的考试成绩就不会很理想。所以,适度的焦虑与紧张则有助于精力更加集中,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灵活,学习效率更高。而焦虑过度也不利于发挥正常水平,会对考试产生不利影响。就是说,考试焦虑的产生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需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吴 芳.考试焦虑与调适[J]. 郑州牧业工程高专科学校学报,第24 卷,2004第2期
  [2] 杨明均,曾英. 谈谈学生的考试焦虑[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17 卷,第1 期
  [3]刘凤华. 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调节[J] .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第5期
  [4]陆国元. 试论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同里中学
  [5]郭本禹主编.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18-122
  [6]姚本先.论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1997第4期
  [7]刘惠军,郭德俊. 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第2期
  [8]王爱平,车宏生.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第1 期
  [9]刘文章 初三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第3期
  [10]马翠凤.中学生自我因素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第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