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中秋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我们的节日----中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古时它被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的八月之中,所以民间又把它叫做中秋,又名秋夕。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以及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在北宋时期,中秋节被正式定到八月十五,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怡)”的节令食品。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主要节日,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人们在家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朝月供而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可曾欣赏过美妙绝伦的明月?如果你欣赏过,那么你将具有明月一样的明净气质,皓月净人心,一个会赏月的人未必一定是一个的文人,但在月光下,一边与家人分享切好的月饼,一边吟诗诵词,赞美大自然的奇观,何尝不是一件快事?
现在中国人在中秋节必吃的一道食物就是月饼,关于月饼的起源,据说是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一块面、一块酥,包裹起来的是月饼制造者不断的擀制与重叠,自烤箱里烤出来的是情感,从刀侧逸出来的是清香。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正是一家人赏月之时,分食月饼,老传统是由女子掌刀,按人口计算,不论在家或外出,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每人一块,既不能破碎,又不能少切,寓意健康美满和顺平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不仅要了解传统节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有一句话叫“时尚的东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东西才能长久。”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配合着中华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各种习俗与故事。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有人说:那来自亘古洪荒之月,其光千载冰清,遍及寰宇,洗尽四方。在这澄清肃穆、安宁静谧的气氛中,人们自然会派生出丰富的想象,或悲壮,或凄凉,或开阔,或悠长……而月亮的盈亏圆缺,更可以激发出人们对自身境遇的臆想,于是恋故土,思家乡,与亲朋好友团圆的心境油然而生。于是,月亮就成为人们共同的寄托相思之情的载体。人们对之吟咏叹唱,倾诉无尽衷肠。
月满人齐全,家国两团圆,花好月圆佳节夜,思念千里终见。我祝所有老师和同学们中秋快乐,合家团聚,月圆人圆。
•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二三班 高大山
201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