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校园动态

在教学反思中行进

浏览: 时间:2015-01-28 分类:课题研究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   邓灵仙

  内容摘要:文章是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即课后反思的一些真切体验及点滴感受。作者立足于教学课堂,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及时反思并记录,本文选取了其中八则,浅谈对教学反思的认知,中心要表达自己在课后反思中行进的成长与发展的快乐及课后反思对促进课堂高效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后反思实录  高效课堂  教师成长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我想重复性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会消耗我们的激情,磨损我们的理想,对教师来讲出现了职业倦怠,那他的教学情绪一定是沉闷无趣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也是十分糟糕。如何保持教学的热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我以为重视课堂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我的课后反思实录、教学札记谈谈我对教学后反思的几点感受。
(实录一)
  3月10日   作文课   命题作文写作辅导(一)
  教学内容太多了!课件展示结束占时70分钟,课堂作文完成时间便不够了。对于命题作文的特点、审题、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作文示例有比较完整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把握命题作文,但容量太大,在一次作文学习中,让学生有更有效的收获从今天的效果看有问题。我自己都感受到很疲倦,学生接受更困难,提示本课内容可以分两次进行。
(实录二)
  3月24日   作文课  命题作文写作辅导(二)
  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作文时间很痛苦。今天是命题作文讲析第二讲,针对《感悟细节》进行讲评,给学生印发了相关素材资料阅读。课堂留55分钟作文时间,多数学生按要求完成了《静》的命题作文。
(实录三)
  4月14日  作文课   命题作文写作辅导(三)
  课堂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进行习作交流:本班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两个班优秀作文相互交流,点评了好文章,学生在情绪方面表现出积极性。
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作文要注意的几个细节。我觉得,一次作文讲评能针对性地解决一个问题,让学生重视就是收获。
  课堂首次训练半命题作文,对学生的作文充满期待。
以上三则实录是我在命题作文专题教学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教学状态下写的教学反思,而这三次反思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绪,我的教学构思是有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实效,作文教学过程的有序与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的感受也许是不丰厚的,但能给我新的启迪,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可以促进课堂高效。必要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反思中探索进步。
(实录四)
  3月15日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学生基本梳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设计了关于“仁”的两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是仁?“仁”的核心解释?关于“仁”的核心词语?②如何做到“仁”?教学方式采用对话交流,气氛尚活跃,课堂时间显得弥足珍贵。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联系自我部分受时间限制未交流充分,故补充设计了课后小练笔:在今天“仁”与“不仁”的表现及评价。
(实录五)
  3月17日   《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课堂整合了教学内容,以“义”为中心,谈及“义”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突出“义”的内涵。这种教学思路必须要全面熟悉教材,把零散的语录组合归类,有利于学生接受,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好。提示: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把握程度,体现教师的智慧。
(实录六)
  3月22日   《论语》选读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二班的学生表现非常好,课堂节奏,教学流程由学生控制着,作为教师的我只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究其原因,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1.学生课前读书笔记完成认真,对课文熟悉并且有自己的想法。2.我设计的问题(在孔子诸多关于“学”的表述中,你最欣赏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选择性大,学生受局限小,容易谈。3.教师对课文所选语录要能统帅好,要有由一推二的驾驭能力,如此,课堂才能既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又能创设有效课堂。
(实录七)
  4月17日  《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
  老子的作品学生在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课文节选部分蕴含着老子的大智慧,文段凝练富有深意,对生活学习都有可借鉴之处。在教学中,以鲍鹏山点评老子入手,突出老子的“神出鬼没”及“哲学头脑”,引发学生兴趣。文段鉴赏中注重诵读,侧重部分难句、重点语句的解读,并联系现实进行补充点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比较高涨,两节课对于教材选读的文段处理比较充实,但距离全面走进老子,理解其哲学精髓差距太大。
  新课程改革,注重师生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教师要与课程同步发展。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审视自己的课堂角色,要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应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作为教学反思者,要有意识地反思教与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将学生“学会学习”与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无疑都应该成为反思的主要内容。当教师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对学生少一点俯视,多一点对等的平视,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达到师生对等共同交流,这样的课堂在我看来是舒服的,和谐的。
(实录八)
  《哈姆莱特(选段)》教学札记(节选)
我们开始学习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之前我用了很多时间、花费了比较多的精力研究这课的教学,我觉得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这样的经典,如果处理不好,结局只有一个:学生不仅感受不到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还有可能更加远离经典。我带着一种惶恐,还有一种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希望,我要尝试探究一下鉴赏名著经典(节选)的教学思路,要让学生与经典握手。
  我查阅了很多教学资源,在我看来多数教学设计都为常规教学,包括简介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背景、莎翁悲剧的特点,莎士比亚戏剧概述,重点为人物形象鉴赏、戏剧语言的品读等等。我觉得只立足节选部分,不能全方面体现《哈姆莱特》整出剧的丰富与魅力,莎翁创作丰厚,学生受制于时代、年龄、学识等诸多因素,对作品的理解绝对是有限的,而单靠生硬的分析,对学生的阅读提高无意义。我陷入困境之中。我自己告诉自己按常规教学,效果也未必差,教材选这样的作品,目的也只是让学生接触经典,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瞭望一下其中的风景,至于走进其中感受其美景也许是以后的事情,但我的感觉又告诉我如此处理绝对不是理想的,我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在读书的黄金时代充分感受经典,也许很多孩子将来受学业兴趣的限制根本不会再走进莎士比亚这样的戏剧大师,那么他们的阅读视野、精神世界会留下缺憾的,我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走进文本,不期望学生有多深的认知但希望他们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典作品的潜在价值。教学设想的确定的确是艰辛的,再三思考后我便将这课设计为阅读课,让学生用最放松的状态静心阅读五幕剧,与大师对话,获取精神享受。但我仍然没有完全放开,我给学生明确了阅读方向:把握情节,自选精彩段落并诵读,感受人物。
  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了《哈姆莱特》,有些学生比较兴奋,在教室内可以听到他们的谈论。课堂交流开始了,第一个环节我设置为接龙讲故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给出了七个关键词:家庭变故、鬼魂、装疯卖傻、进宫演戏、误杀、溺水、比剑,每一个组员按序抓住一个关键词依次讲故事。当时的课堂气氛既紧张热烈,又生动有趣。参与的小组成员是你刚讲罢,我就登场,听讲的同学是屏神谛听,跃跃欲试。我的心中窃喜,五幕剧情的梗概同学们了解得很清楚,并且能流畅清晰表达,我感到了一种高昂的热情洋溢在教室中,还给孩子们阅读的时间,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尊重。戏剧拉开了序幕,精彩的环节继续上演。同学们精心选择了剧中片段,开始了诵读表演。独白、对白、小组合作形式多样,最妙的是同学们对自己诵读的部分都有一个简短的说明,表达选择此段的理由。说实话,我也是事先准备了一段,但在学生诵读之后我竟没有了勇气,我很诧异,他们在什么时候练得如此有感情,那语气、那节奏、那涌动在心中的情怀如此饱满?莎翁的经典戏剧语言在此时与孩子们有了亲密接触,而且是轻松愉悦的。我想经典作品的魅力不是正由学生在真切的感知?
  莎士比亚的作品毕竟是博大深厚的,是世界性的,在第三个环节我利用了视频资源——上海译制片厂译制的电影《王子复仇记》,我没有放映整部电影,我觉得长影片让学生更多的是了解梗概,戏剧的语言、人物的精神个性对学生来说理解一定是有限的。但我又考虑到学生毕竟是学生,直观的画面冲击一定可以加强印象,于是我对影片进行了“剪辑”,我选择几个经典情节,其中包括哈姆莱特部分:“生存还是毁灭”的痛苦独白,误杀奥菲利亚父亲前后、课文节选的最后一幕;奥菲丽娅部分:与哈姆莱特的交往、精神异常、最后溺水而亡。电影的画面是灰暗的,但我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精神在充盈着。他们的情绪在随着剧中的人物或悲、或叹、或恨,或爱,特别是被奥菲丽娅的美丽、忧伤、死亡深深地震撼着。我想老师不需要对人物在进行所谓的定性分析了,走进文本的阅读,声情并茂的朗诵,深入思考的表达,直观影像的冲击,交流合作中的互相学习、思想碰撞不就是在解读作品,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吗?
  《哈姆莱特》的教学,让我很兴奋,我和学生一起在成长,我再一次感受了经典作品的魅力,而我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与经典作品握了手。想一想,莎士比亚是我们仰望的文学大师,但是又有多少中学生能够完整地阅读他的《哈姆莱特》?面对大量弥漫着功利化色彩的浅阅读,经典犹如一座让人敬奉却越来越远离世人的圣像被束之高阁。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在课下阅读经典是现实,那么我们老师便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与经典握手。我想,利用教材资源广泛阅读经典,便是抓住不断陶冶我们的情操和透亮内心的机会,从而让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与思想。
这篇教学札记是我在《哈姆莱特(选段)》教学后,思想冷静下来,比较理性地对教学进行的回顾整理,以时间为序记叙了鉴赏经典的教学思路及教学状态,贯穿有教学反思及教学感悟。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前反思促使我大胆探索了新的教学途径,给学生提供了能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课后反思让我进一步审视了我的教学理念,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自我评价过程,在自我评价中能够享受成功,建立自信,从而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以上是我对教学反思的一些真切体验,都是一些点滴之见。在教学实践中把反思当成一种习惯不时充满困惑。面对挑战,我辛苦着享受着思考着。教学反思促进了我的发展和提高,我在教学反思中行进着。培养反思品质,改善教学行为,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是每一位教师实现其职业价值的有效途径,我愿所有的教师都能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在教学反思中行进

时间 :2015-01-28 浏览 : 分类 :课题研究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   邓灵仙

  内容摘要:文章是对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即课后反思的一些真切体验及点滴感受。作者立足于教学课堂,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及时反思并记录,本文选取了其中八则,浅谈对教学反思的认知,中心要表达自己在课后反思中行进的成长与发展的快乐及课后反思对促进课堂高效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后反思实录  高效课堂  教师成长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我想重复性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会消耗我们的激情,磨损我们的理想,对教师来讲出现了职业倦怠,那他的教学情绪一定是沉闷无趣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也是十分糟糕。如何保持教学的热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我以为重视课堂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我的课后反思实录、教学札记谈谈我对教学后反思的几点感受。
(实录一)
  3月10日   作文课   命题作文写作辅导(一)
  教学内容太多了!课件展示结束占时70分钟,课堂作文完成时间便不够了。对于命题作文的特点、审题、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作文示例有比较完整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把握命题作文,但容量太大,在一次作文学习中,让学生有更有效的收获从今天的效果看有问题。我自己都感受到很疲倦,学生接受更困难,提示本课内容可以分两次进行。
(实录二)
  3月24日   作文课  命题作文写作辅导(二)
  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作文时间很痛苦。今天是命题作文讲析第二讲,针对《感悟细节》进行讲评,给学生印发了相关素材资料阅读。课堂留55分钟作文时间,多数学生按要求完成了《静》的命题作文。
(实录三)
  4月14日  作文课   命题作文写作辅导(三)
  课堂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进行习作交流:本班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两个班优秀作文相互交流,点评了好文章,学生在情绪方面表现出积极性。
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作文要注意的几个细节。我觉得,一次作文讲评能针对性地解决一个问题,让学生重视就是收获。
  课堂首次训练半命题作文,对学生的作文充满期待。
以上三则实录是我在命题作文专题教学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教学状态下写的教学反思,而这三次反思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绪,我的教学构思是有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实效,作文教学过程的有序与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的感受也许是不丰厚的,但能给我新的启迪,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可以促进课堂高效。必要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反思中探索进步。
(实录四)
  3月15日   《论语》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学生基本梳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设计了关于“仁”的两方面的问题:①什么是仁?“仁”的核心解释?关于“仁”的核心词语?②如何做到“仁”?教学方式采用对话交流,气氛尚活跃,课堂时间显得弥足珍贵。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联系自我部分受时间限制未交流充分,故补充设计了课后小练笔:在今天“仁”与“不仁”的表现及评价。
(实录五)
  3月17日   《论语》选读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课堂整合了教学内容,以“义”为中心,谈及“义”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突出“义”的内涵。这种教学思路必须要全面熟悉教材,把零散的语录组合归类,有利于学生接受,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好。提示: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把握程度,体现教师的智慧。
(实录六)
  3月22日   《论语》选读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二班的学生表现非常好,课堂节奏,教学流程由学生控制着,作为教师的我只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究其原因,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1.学生课前读书笔记完成认真,对课文熟悉并且有自己的想法。2.我设计的问题(在孔子诸多关于“学”的表述中,你最欣赏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选择性大,学生受局限小,容易谈。3.教师对课文所选语录要能统帅好,要有由一推二的驾驭能力,如此,课堂才能既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又能创设有效课堂。
(实录七)
  4月17日  《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
  老子的作品学生在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课文节选部分蕴含着老子的大智慧,文段凝练富有深意,对生活学习都有可借鉴之处。在教学中,以鲍鹏山点评老子入手,突出老子的“神出鬼没”及“哲学头脑”,引发学生兴趣。文段鉴赏中注重诵读,侧重部分难句、重点语句的解读,并联系现实进行补充点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比较高涨,两节课对于教材选读的文段处理比较充实,但距离全面走进老子,理解其哲学精髓差距太大。
  新课程改革,注重师生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教师要与课程同步发展。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审视自己的课堂角色,要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应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作为教学反思者,要有意识地反思教与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将学生“学会学习”与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无疑都应该成为反思的主要内容。当教师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对学生少一点俯视,多一点对等的平视,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达到师生对等共同交流,这样的课堂在我看来是舒服的,和谐的。
(实录八)
  《哈姆莱特(选段)》教学札记(节选)
我们开始学习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之前我用了很多时间、花费了比较多的精力研究这课的教学,我觉得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这样的经典,如果处理不好,结局只有一个:学生不仅感受不到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还有可能更加远离经典。我带着一种惶恐,还有一种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希望,我要尝试探究一下鉴赏名著经典(节选)的教学思路,要让学生与经典握手。
  我查阅了很多教学资源,在我看来多数教学设计都为常规教学,包括简介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背景、莎翁悲剧的特点,莎士比亚戏剧概述,重点为人物形象鉴赏、戏剧语言的品读等等。我觉得只立足节选部分,不能全方面体现《哈姆莱特》整出剧的丰富与魅力,莎翁创作丰厚,学生受制于时代、年龄、学识等诸多因素,对作品的理解绝对是有限的,而单靠生硬的分析,对学生的阅读提高无意义。我陷入困境之中。我自己告诉自己按常规教学,效果也未必差,教材选这样的作品,目的也只是让学生接触经典,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瞭望一下其中的风景,至于走进其中感受其美景也许是以后的事情,但我的感觉又告诉我如此处理绝对不是理想的,我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在读书的黄金时代充分感受经典,也许很多孩子将来受学业兴趣的限制根本不会再走进莎士比亚这样的戏剧大师,那么他们的阅读视野、精神世界会留下缺憾的,我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走进文本,不期望学生有多深的认知但希望他们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典作品的潜在价值。教学设想的确定的确是艰辛的,再三思考后我便将这课设计为阅读课,让学生用最放松的状态静心阅读五幕剧,与大师对话,获取精神享受。但我仍然没有完全放开,我给学生明确了阅读方向:把握情节,自选精彩段落并诵读,感受人物。
  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了《哈姆莱特》,有些学生比较兴奋,在教室内可以听到他们的谈论。课堂交流开始了,第一个环节我设置为接龙讲故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给出了七个关键词:家庭变故、鬼魂、装疯卖傻、进宫演戏、误杀、溺水、比剑,每一个组员按序抓住一个关键词依次讲故事。当时的课堂气氛既紧张热烈,又生动有趣。参与的小组成员是你刚讲罢,我就登场,听讲的同学是屏神谛听,跃跃欲试。我的心中窃喜,五幕剧情的梗概同学们了解得很清楚,并且能流畅清晰表达,我感到了一种高昂的热情洋溢在教室中,还给孩子们阅读的时间,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尊重。戏剧拉开了序幕,精彩的环节继续上演。同学们精心选择了剧中片段,开始了诵读表演。独白、对白、小组合作形式多样,最妙的是同学们对自己诵读的部分都有一个简短的说明,表达选择此段的理由。说实话,我也是事先准备了一段,但在学生诵读之后我竟没有了勇气,我很诧异,他们在什么时候练得如此有感情,那语气、那节奏、那涌动在心中的情怀如此饱满?莎翁的经典戏剧语言在此时与孩子们有了亲密接触,而且是轻松愉悦的。我想经典作品的魅力不是正由学生在真切的感知?
  莎士比亚的作品毕竟是博大深厚的,是世界性的,在第三个环节我利用了视频资源——上海译制片厂译制的电影《王子复仇记》,我没有放映整部电影,我觉得长影片让学生更多的是了解梗概,戏剧的语言、人物的精神个性对学生来说理解一定是有限的。但我又考虑到学生毕竟是学生,直观的画面冲击一定可以加强印象,于是我对影片进行了“剪辑”,我选择几个经典情节,其中包括哈姆莱特部分:“生存还是毁灭”的痛苦独白,误杀奥菲利亚父亲前后、课文节选的最后一幕;奥菲丽娅部分:与哈姆莱特的交往、精神异常、最后溺水而亡。电影的画面是灰暗的,但我清晰地感受到学生的精神在充盈着。他们的情绪在随着剧中的人物或悲、或叹、或恨,或爱,特别是被奥菲丽娅的美丽、忧伤、死亡深深地震撼着。我想老师不需要对人物在进行所谓的定性分析了,走进文本的阅读,声情并茂的朗诵,深入思考的表达,直观影像的冲击,交流合作中的互相学习、思想碰撞不就是在解读作品,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吗?
  《哈姆莱特》的教学,让我很兴奋,我和学生一起在成长,我再一次感受了经典作品的魅力,而我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与经典作品握了手。想一想,莎士比亚是我们仰望的文学大师,但是又有多少中学生能够完整地阅读他的《哈姆莱特》?面对大量弥漫着功利化色彩的浅阅读,经典犹如一座让人敬奉却越来越远离世人的圣像被束之高阁。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在课下阅读经典是现实,那么我们老师便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与经典握手。我想,利用教材资源广泛阅读经典,便是抓住不断陶冶我们的情操和透亮内心的机会,从而让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与思想。
这篇教学札记是我在《哈姆莱特(选段)》教学后,思想冷静下来,比较理性地对教学进行的回顾整理,以时间为序记叙了鉴赏经典的教学思路及教学状态,贯穿有教学反思及教学感悟。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前反思促使我大胆探索了新的教学途径,给学生提供了能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课后反思让我进一步审视了我的教学理念,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自我评价过程,在自我评价中能够享受成功,建立自信,从而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以上是我对教学反思的一些真切体验,都是一些点滴之见。在教学实践中把反思当成一种习惯不时充满困惑。面对挑战,我辛苦着享受着思考着。教学反思促进了我的发展和提高,我在教学反思中行进着。培养反思品质,改善教学行为,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是每一位教师实现其职业价值的有效途径,我愿所有的教师都能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