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描述
校园动态

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探析一

浏览: 时间:2015-01-26 分类:课题研究

孟阳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

  摘  要:中学生群体是一个集生理和心理等各种特点于一身的矛盾综合体,而在各种特点、矛盾和困惑中,中学生厌学问题始终独占鳌头,是广大家长、教师及学生群体的心头之患,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中学教育中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所以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探析;防治策略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掌握知识、形成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了中学生厌学问题比较突出。这一现象令教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棘手,同时也令学生本人感到很痛苦。厌学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导致学生形成诸如退缩、自卑之类的个性特征,给他们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同时,厌学状况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
一、厌学的定义及其特征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感[1]。厌学也可以定义为: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2]。
一般来说有厌学症的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特征:
  1. 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
  有人认为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社会流传的一种偏见在学校中的反映。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的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这种“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2. 对学习态度存在偏差,消极对待学习
  学生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地应付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时常伴随着不愉快,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和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缺乏或者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3. 对学习活动存在偏差,远离学习活动
他们好像感到只有远离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记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或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持抵触态度。
二、厌学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尤其是中学生;北京心理卫生协会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厌学率高达20%[3]。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进而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不仅如此厌学还会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产生不利影响,而严重的厌学行为则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容易使他们形成退缩、自卑、逃避、自我概念不良等个性特征,这些都可能会成为产生严重社会问题的潜在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大面积厌学现象,显示出大部分学生陷入一种伤病学习状态
  学生上学本应搞好学习,以满足国家和个人的需要,可是,由于出现学习与需要间的不平衡,使他们产生不想学而又不得不学的矛盾心理,所以,陷入被迫学习的伤病学习状态。这种学习状态严重地影响与消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其发展的结果是导致学习成绩出现滑坡现象,导致学生的弃学、流失,从而危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学生的大面积厌学,造成了许多潜在人才的无端浪费
  一些学生天赋好、个性强,但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无法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及时引导,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常常产生抱怨情绪,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一些学生感到升学无望时,便悲观、失望,不能客观地估价自己,失去学习的信心,放弃成才的追求。
  3. 学生厌学情况严重会成为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最终影响社会治安
  厌学情绪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发生变异,行动上出现反常,道德观念淡薄,法律观念模糊,常常感情用事,放任纵欲,做出违法的事情,直接扰乱了社会治安。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厌学情绪,有的很严重,他们不想上课,常常逃学、旷课,养成了恶劣的行为习惯。
  4. 大部分学生厌学状况,显示出当前中学教育存在某种危机
  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包括学习价值观、职业选择观也都在变,可是我们的教育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起不到主导作用,对于商品经济大潮中学生产生的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不能积极有效地去引导,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只有用知识武装、充实自己,才能发展自己,对社会有贡献,为人类谋幸福。
  5. 学生的严重厌学状况,也显示出学生非智力心理品质乃至整个素质的下降趋向
  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茫然,不能形成合乎情理的学习动机,造成学习的兴趣偏向,甚至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意志逐渐衰退,大大地降低了学习质量。所以,不论从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是从学生的学习动力、情绪、兴趣,都将受到负面影响。中学时代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代,他们要在这个时期打下科学文化基础和初步形成世界观及人生观,如果因厌学而荒废学业和宝贵的青春年华,势必要影响这一代人以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进而危及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三、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首先,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与社会分配机制不合理密切相关。目前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存在着分配倒挂现象,轻视知识、轻视人才,加上“一切向钱看”这一社会不良风气的错误诱导,形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态。其次,社会文化新思潮的影响,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人情疏远,相互不信任,使学生在艰苦奋斗与阿谀逢迎的矛盾之间彷徨难定,滋生享乐念头,丧失了奋斗精神。再次,社会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看重学习分数而忽视能力水平,致使大部分能力强而一时成绩略差的学生得不到公正评价而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2.学校因素
  (1)课程繁、难、深,教学方式枯燥呆板,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学理科教科书内容深而窄,课程的难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加之有的教师处理教材呆板,单靠布置大量作业来提高教学质量,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下去适得其反,学生听课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烈,从而滋长了厌学情绪。
  (2)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诱发了教师偏爱尖子生的现象,最终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我国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指导思想的中学教育,除了一门门课程外,还有与之相应的练习册、自测题、训练与辅导、复习资料等额外负担,各种各样的“加码教育’,有增无减,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紧张而单调的学习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其次,由于升学指标的压力,部分教师放弃多数学生,只偏爱那些有希望的尖子生,把主要精力用于给尖子生开“小灶”。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失去了对教师、学校的感情,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无任何乐趣可言。
  (3)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教师缺乏和学生情感的沟通。
  日常学习的高压力容易使学生滋生学习焦虑,由此带来心理问题和障碍。许多研究表明,中学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而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至今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咨询。其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师生情感的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喜欢这个教师并愿意上这位教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然而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们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施教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智力目标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需要的满足,从而销蚀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甚至对学生脆弱的心灵造成伤害。教师的教学引不起学生情绪的波澜,无法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激不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情感动力的缺失,出现厌学、紧张、恐慌等心理疾病,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4)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有效的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其实质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我们一直擅长的法宝是无休止的考试,考试的用意纯粹在于选拔,只讲究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从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过程性进步和发展,甚至用几次考试的成绩对一个学生进行绝对的判断,这种过分的评价机制势必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和天性,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乐趣的体验。
  3.家庭因素
  “过度期待”与“偏重智育”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两个突出问题[5]。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在中国历来都很强烈。家中只有一棵独苗的特殊状态强化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得第一。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让孩子去外面玩,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与情感宣泄的权利,使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求学的乐趣。有的孩子因为经受不了来自家庭的高压力而出走或做出其他过激行为。
  4.学生主观因素
  从心理方面来分析,中学生厌学除了与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有关外,“病灶”集中于心理的倾向性(动机、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方面),主要表现如下:
  (1)动机不明确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而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6]。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读书无利”而厌烦学习,这除了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动机问题。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又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遗训,因此,多数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图个人有“出路”和“出息”。据实而论,极大部分学生意念中的“出路”是指谋到一份工作,“出息”是求有名声多利禄,但是他们又感到谋到职业和名声利禄并非易事,需要自己不懈拼搏加上幸运的机遇,还要有一定的背景靠山。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就变得空虚缥缈了,这怎么能变为动力激发出炽热的学习热情来呢?
  (2)兴趣缺失
  兴趣是行动的起点。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7]。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则无异于一种苦役,使人思之心烦,学而生厌。
  (3)注意减退
不少学生听课心不在焉,看书走神分心,作业马虎了事,就是心理上的注意力涣散的表现。学生学习时注意分散,心不专一,一心二用,造成了“无知”、“不精”或“疑惑”。这样,又会使他们对学习对象的注意更难指向与集中,、于是更加无知、不精、疑惑。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厌学。
  (4)情感淡薄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时,就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反之,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感[8]。我们现行的中学教学弊端甚多,最突出的弊病是专为少数人升学服务,而不着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对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来说,他们想学到想掌握的知识、本领,教师不给或不能满足,他们不愿听或许没有用的知识,教师反而拼命灌输。我们不少教师不讲究教学艺术,把本应生动有趣的课程教得枯燥无味。这样,他们当然不会热爱学习,“学而不厌”也就难以做到了。
  (5)意志薄弱
  不少学生学习不刻苦、读书无劲头,这是心理上的意志问题。所谓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的性,二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三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9]。厌学情绪严重的同学,往往在这三点上出毛病。他们或者没有真正明确的学习目的,或者畏惧内部困难(自身的思想干扰)和外部困难(外在条件的障碍),或者缺乏熟练的随意动作,使意志行动无法实现,因而在学习的困难和问题面前产生儒弱、胆怯、畏惧等心理。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探析一

时间 :2015-01-26 浏览 : 分类 :课题研究

孟阳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

  摘  要:中学生群体是一个集生理和心理等各种特点于一身的矛盾综合体,而在各种特点、矛盾和困惑中,中学生厌学问题始终独占鳌头,是广大家长、教师及学生群体的心头之患,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中学教育中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所以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探析;防治策略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掌握知识、形成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了中学生厌学问题比较突出。这一现象令教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棘手,同时也令学生本人感到很痛苦。厌学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导致学生形成诸如退缩、自卑之类的个性特征,给他们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同时,厌学状况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
一、厌学的定义及其特征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感[1]。厌学也可以定义为: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2]。
一般来说有厌学症的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特征:
  1. 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
  有人认为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社会流传的一种偏见在学校中的反映。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的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这种“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2. 对学习态度存在偏差,消极对待学习
  学生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地应付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时常伴随着不愉快,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和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缺乏或者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3. 对学习活动存在偏差,远离学习活动
他们好像感到只有远离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记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或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持抵触态度。
二、厌学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尤其是中学生;北京心理卫生协会200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厌学率高达20%[3]。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进而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不仅如此厌学还会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产生不利影响,而严重的厌学行为则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容易使他们形成退缩、自卑、逃避、自我概念不良等个性特征,这些都可能会成为产生严重社会问题的潜在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大面积厌学现象,显示出大部分学生陷入一种伤病学习状态
  学生上学本应搞好学习,以满足国家和个人的需要,可是,由于出现学习与需要间的不平衡,使他们产生不想学而又不得不学的矛盾心理,所以,陷入被迫学习的伤病学习状态。这种学习状态严重地影响与消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其发展的结果是导致学习成绩出现滑坡现象,导致学生的弃学、流失,从而危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学生的大面积厌学,造成了许多潜在人才的无端浪费
  一些学生天赋好、个性强,但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无法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及时引导,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常常产生抱怨情绪,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一些学生感到升学无望时,便悲观、失望,不能客观地估价自己,失去学习的信心,放弃成才的追求。
  3. 学生厌学情况严重会成为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最终影响社会治安
  厌学情绪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发生变异,行动上出现反常,道德观念淡薄,法律观念模糊,常常感情用事,放任纵欲,做出违法的事情,直接扰乱了社会治安。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厌学情绪,有的很严重,他们不想上课,常常逃学、旷课,养成了恶劣的行为习惯。
  4. 大部分学生厌学状况,显示出当前中学教育存在某种危机
  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包括学习价值观、职业选择观也都在变,可是我们的教育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起不到主导作用,对于商品经济大潮中学生产生的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不能积极有效地去引导,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只有用知识武装、充实自己,才能发展自己,对社会有贡献,为人类谋幸福。
  5. 学生的严重厌学状况,也显示出学生非智力心理品质乃至整个素质的下降趋向
  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茫然,不能形成合乎情理的学习动机,造成学习的兴趣偏向,甚至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意志逐渐衰退,大大地降低了学习质量。所以,不论从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是从学生的学习动力、情绪、兴趣,都将受到负面影响。中学时代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代,他们要在这个时期打下科学文化基础和初步形成世界观及人生观,如果因厌学而荒废学业和宝贵的青春年华,势必要影响这一代人以至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进而危及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三、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首先,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与社会分配机制不合理密切相关。目前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存在着分配倒挂现象,轻视知识、轻视人才,加上“一切向钱看”这一社会不良风气的错误诱导,形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态。其次,社会文化新思潮的影响,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人情疏远,相互不信任,使学生在艰苦奋斗与阿谀逢迎的矛盾之间彷徨难定,滋生享乐念头,丧失了奋斗精神。再次,社会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看重学习分数而忽视能力水平,致使大部分能力强而一时成绩略差的学生得不到公正评价而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2.学校因素
  (1)课程繁、难、深,教学方式枯燥呆板,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中学理科教科书内容深而窄,课程的难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加之有的教师处理教材呆板,单靠布置大量作业来提高教学质量,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下去适得其反,学生听课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烈,从而滋长了厌学情绪。
  (2)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诱发了教师偏爱尖子生的现象,最终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我国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指导思想的中学教育,除了一门门课程外,还有与之相应的练习册、自测题、训练与辅导、复习资料等额外负担,各种各样的“加码教育’,有增无减,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紧张而单调的学习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其次,由于升学指标的压力,部分教师放弃多数学生,只偏爱那些有希望的尖子生,把主要精力用于给尖子生开“小灶”。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失去了对教师、学校的感情,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无任何乐趣可言。
  (3)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教师缺乏和学生情感的沟通。
  日常学习的高压力容易使学生滋生学习焦虑,由此带来心理问题和障碍。许多研究表明,中学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而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至今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咨询。其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师生情感的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喜欢这个教师并愿意上这位教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然而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们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施教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智力目标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需要的满足,从而销蚀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甚至对学生脆弱的心灵造成伤害。教师的教学引不起学生情绪的波澜,无法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激不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情感动力的缺失,出现厌学、紧张、恐慌等心理疾病,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4)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有效的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其实质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我们一直擅长的法宝是无休止的考试,考试的用意纯粹在于选拔,只讲究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从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过程性进步和发展,甚至用几次考试的成绩对一个学生进行绝对的判断,这种过分的评价机制势必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和天性,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乐趣的体验。
  3.家庭因素
  “过度期待”与“偏重智育”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两个突出问题[5]。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在中国历来都很强烈。家中只有一棵独苗的特殊状态强化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得第一。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让孩子去外面玩,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与情感宣泄的权利,使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求学的乐趣。有的孩子因为经受不了来自家庭的高压力而出走或做出其他过激行为。
  4.学生主观因素
  从心理方面来分析,中学生厌学除了与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有关外,“病灶”集中于心理的倾向性(动机、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方面),主要表现如下:
  (1)动机不明确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而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6]。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用”、“读书无利”而厌烦学习,这除了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学习动机问题。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又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遗训,因此,多数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图个人有“出路”和“出息”。据实而论,极大部分学生意念中的“出路”是指谋到一份工作,“出息”是求有名声多利禄,但是他们又感到谋到职业和名声利禄并非易事,需要自己不懈拼搏加上幸运的机遇,还要有一定的背景靠山。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就变得空虚缥缈了,这怎么能变为动力激发出炽热的学习热情来呢?
  (2)兴趣缺失
  兴趣是行动的起点。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7]。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则无异于一种苦役,使人思之心烦,学而生厌。
  (3)注意减退
不少学生听课心不在焉,看书走神分心,作业马虎了事,就是心理上的注意力涣散的表现。学生学习时注意分散,心不专一,一心二用,造成了“无知”、“不精”或“疑惑”。这样,又会使他们对学习对象的注意更难指向与集中,、于是更加无知、不精、疑惑。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厌学。
  (4)情感淡薄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时,就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反之,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感[8]。我们现行的中学教学弊端甚多,最突出的弊病是专为少数人升学服务,而不着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对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来说,他们想学到想掌握的知识、本领,教师不给或不能满足,他们不愿听或许没有用的知识,教师反而拼命灌输。我们不少教师不讲究教学艺术,把本应生动有趣的课程教得枯燥无味。这样,他们当然不会热爱学习,“学而不厌”也就难以做到了。
  (5)意志薄弱
  不少学生学习不刻苦、读书无劲头,这是心理上的意志问题。所谓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的性,二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三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9]。厌学情绪严重的同学,往往在这三点上出毛病。他们或者没有真正明确的学习目的,或者畏惧内部困难(自身的思想干扰)和外部困难(外在条件的障碍),或者缺乏熟练的随意动作,使意志行动无法实现,因而在学习的困难和问题面前产生儒弱、胆怯、畏惧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