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校园动态

试论历史课程改革

浏览: 时间:2015-01-26 分类:课题研究

李弘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邮编:710054)

  摘要:  新的历史教学质量观,不仅要看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看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看学生是否从前人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吸取到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学会审判,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有民主、平等、竞争和求实创新的意识,开拓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关键词:课程改革,主动学习。
  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飞跃,作为一线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大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以请教同仁。   
一、 培养人文素质是历史教学的首要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内知识的逻辑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在教学方法方式上,崇拜理性追求规范,注重双基教学和科学思维训练。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标体系使学以致用这一古老的教育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把注意力和衡量标准从追求学生的外在分数,转向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水平,特别是优秀品质和创新意识上。这是历史教育的灵魂,也是历史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具备以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2、促使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维、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3、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只是考试、升学、就业。
二、 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新课程理念,“过程与方式”不仅是中学历史教与学双方的手段,特别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历史课标实施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科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的让学生记忆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如第一册政治文明历程中,鸦片战争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爆发原因不写,却在课后自我测试中练习题把这一个问题提出来。又如第二册经济成长史中新航路的开辟一课,课后活动建议中设置了“中国明朝时曾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结果与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和同学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结论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
  (二)改革互动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主动积极参与,体现师生的互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况,这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历史知识特点是“一度性”,就是过去性、不能重演、不能再现、不能身临其境。教师不能刻意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应该讲实效。教师必须在学生学习具体的历史内容时,帮助其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使已经“死”去的历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活”过来;二是使已经永远成为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起某种有机的联系。只有这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才能被开发,进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被调动起来。否则,无论设计多么完善、多么有意义,教学都会被打上折扣。教师和学生所打的是同一个终点,目标是一致的。在通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不同的,其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切不可以单纯追求华丽的教学形式,评一节课不能简单的依据是否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是否使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得到锻炼,而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真正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潜力的开发与人性不断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新教材增加探究课、选修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开展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制作历史题材的计算机课件,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富有个性的过程。
  高一历史新课型程摒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体系,并编制了必修和选修课,有许多内容是以往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少涉及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充电,关注学术前沿的动态变化,广泛涉猎文化书籍,提高教研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把握历史课改的脉搏,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试论历史课程改革

时间 :2015-01-26 浏览 : 分类 :课题研究

李弘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邮编:710054)

  摘要:  新的历史教学质量观,不仅要看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看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看学生是否从前人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吸取到智慧和力量。从中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学会审判,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有民主、平等、竞争和求实创新的意识,开拓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关键词:课程改革,主动学习。
  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飞跃,作为一线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大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以请教同仁。   
一、 培养人文素质是历史教学的首要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内知识的逻辑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在教学方法方式上,崇拜理性追求规范,注重双基教学和科学思维训练。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标体系使学以致用这一古老的教育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把注意力和衡量标准从追求学生的外在分数,转向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水平,特别是优秀品质和创新意识上。这是历史教育的灵魂,也是历史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具备以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2、促使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维、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3、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只是考试、升学、就业。
二、 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新课程理念,“过程与方式”不仅是中学历史教与学双方的手段,特别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历史课标实施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科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的让学生记忆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如第一册政治文明历程中,鸦片战争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爆发原因不写,却在课后自我测试中练习题把这一个问题提出来。又如第二册经济成长史中新航路的开辟一课,课后活动建议中设置了“中国明朝时曾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结果与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和同学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结论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
  (二)改革互动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主动积极参与,体现师生的互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况,这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历史知识特点是“一度性”,就是过去性、不能重演、不能再现、不能身临其境。教师不能刻意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应该讲实效。教师必须在学生学习具体的历史内容时,帮助其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使已经“死”去的历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活”过来;二是使已经永远成为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起某种有机的联系。只有这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才能被开发,进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被调动起来。否则,无论设计多么完善、多么有意义,教学都会被打上折扣。教师和学生所打的是同一个终点,目标是一致的。在通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不同的,其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切不可以单纯追求华丽的教学形式,评一节课不能简单的依据是否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是否使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得到锻炼,而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真正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潜力的开发与人性不断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新教材增加探究课、选修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开展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制作历史题材的计算机课件,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富有个性的过程。
  高一历史新课型程摒弃了长期实行的通史体系,并编制了必修和选修课,有许多内容是以往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少涉及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充电,关注学术前沿的动态变化,广泛涉猎文化书籍,提高教研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把握历史课改的脉搏,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